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品三国学做人:方圆并重,隐忍有道(三)(3)

2009-04-29 09:1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做一个有“心机”的人,应该有刚有柔。人太刚强,遇事就会不顾后果,迎难而上,这样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人生苦短,能忍受几多挫折?人太柔弱,遇事

 

做一个有“心机”的人,应该有刚有柔。人太刚强,遇事就会不顾后果,迎难而上,这样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人生苦短,能忍受几多挫折?人太柔弱,遇事就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事,一味软弱,终究是扶不起的阿斗。做人就要刚柔并济,能刚能柔,能屈能伸,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屈伸有度。

6.隐忍不发,伺机而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丛生,家庭、社会、企业与人之间不得不在磨合协调中寻求发展。成功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困难也随之增多。要想走向成功的之路,就要有忍性的修养。

忍,是心性成长的过程,是等待时机。懂得隐忍不发,伺机而动,只有大智慧、大策略的有“心机”之人才会有此行为。忍就是把握度,在不及与不过中把握火候。退一 步海阔天空,忍一忍,风平浪静。收回拳头后,再打出,要比直接打出有力得多;忍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营销模式,是一种品牌内涵。

人们常常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深奥的处世学。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何谓俊杰?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人,他们也并非是俊杰,俊杰就是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高手。

比如说,当你的车与别人的车相撞时,对方的车不防事,此时的你就咽不下这口气,准备与对方理论一番,但这个地方还是荒僻的地方,也没有公用电话,更没有人伸 出援助的手拉你一把。这个亏你还要不要吃呢?之所以“好汉要吃眼前亏”,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实现高远的目标,性格倔强的你因为吃不得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会赔上自己的性命,这样只会自讨苦吃。

可是有很多人碰到这样的事情,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而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有的人会败得伤势惨重,就算是偶尔地获得“惨胜”,又会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谁都会遇到这样残酷的现实。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时,你不防换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还是那句话:忍!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以暂时的忍,找到合适的机会攻无不克。

六出祁山时,孔明自己统率一支人马,驻扎在五丈原,一再派人挑战,魏兵绝不出营应战。孔明便取来一套妇人穿的服装,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并附上一封书信,派人 送到魏军大营。魏国的将领不敢隐瞒,便将来人引入去见司马懿。司马懿当众打开盒子一看,里面装有妇女服装一套,还有一封信,拆开信一看,见上面写道:

你既出身为大将,统帅中原的大军,不敢武力相斗,以决胜负,却安于躲在土巢之中,小心地防避着刀箭,这与妇人有什么不同?现在我派人送去一套妇女的服装,你如果还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汉的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决战。

司马懿看后,心中大怒,表面上却故作镇静,笑着说:“孔明把我看成了妇人吗?”当即接受下来,并下令厚待送衣的使者。

魏军的众将得知此事之后,无不气愤,来到大帐说:“我们都是魏国的名将,怎么能够忍受蜀军这样的侮辱?请允许我们立即出战,以决胜负。”马司懿说:“我并不 是不敢出战而甘心忍受侮辱,无奈天子早就有了明确的旨意,令我们坚守不战,如果现在轻率出战,便是违抗国君命令了。”众将还是愤怒难平。司马懿说:“你们 既要出战,等我向天子申报批准以后,大家同心协力迎敌,你们看怎么样?”众将都答应了。

司马懿便写好表章,派遣使者往合肥军前,奏闻皇帝曹睿。曹睿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臣才能低下,而责任重大,陛下曾经明确指示,令臣坚守不战,等待蜀人自己败亡;无奈诸葛亮送来一身妇人服装,将臣视作妇 人,耻辱太重了!臣谨预先奏请陛下:近日臣将拼死一战,以报朝廷之恩,以雪三军之耻。

曹睿看完后,对众大臣说:“司马懿既已坚守不出,为什 么又上表求战?”卫尉辛毗说:“司马懿本来不想出战,必定是因为诸葛亮这一番侮辱,众将愤怒,才故意上了这道表章,希望陛下更明确地重申一下坚守不战的旨意,以遏制一下众将求战的心情。”曹睿认为他说得十分有理,便命令辛毗持着皇帝的符节,到渭水北岸司马懿大营传旨,不许出战。司马懿迎接谓书到大帐之中,辛毗当众宣读道:“如果再有人胆敢提出迎战,便以违抗圣旨论处。”众将只好按圣旨的意思去办。

当时,司马懿早就猜出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更何况诸葛亮足智多谋,如果盲目出战,这不正是中孔明之计,必然会大败。司马懿的智慧并不低于诸葛亮,岂不懂这个道理。面对诸葛亮的嘲笑,司马懿在等待中坚持不战,这使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