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着养分。一个优秀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哪怕物质上再贫乏,甚至遭人欺凌、压迫,但只要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死,即便发展道路如何的曲折,但终有一天可以实现中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的深重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帮。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先秦时期就成为上流社会争先效仿,追崇的一种修身的方式: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中就有所记载——礼,是形声字。禮,其古字是由示、曲、豆三个部分组成。在卜辞、祭祀中,示表示神和祖先。曲即是珏,表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豆是指食器。礼即是指将玉放到食器中来祭祀而成为一种礼器。礼的本意是满怀着敬畏之意奉祀神灵。
而在其后的我泱泱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礼”也一直扮演着维系社会交往的重要角色——
《论语·季氏篇》有云: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习礼仪制度,就没有立身处世的根据。)
《左传·僖公十一年》记载: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
(忠信是礼节的基础,谦让是礼节的本质)
《荀子·修身》记载: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礼节可以端正人的思想和行为,老师可以正确解说和教授礼节。不学习礼节拿什么来端正自己呢?没有老师教授,我又怎能知道礼节都是些什么呢?)
《礼记·曲礼上》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崇尚相互往来,往而不来或来而不往,都不符合礼制,人民遵守礼制就安定,不遵守礼制就危险。)
《礼记·曲礼上》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鹦鹉虽然能说话,但没有脱离飞鸟;猩猩虽然能说话,但没有脱离野兽。如果人没有理解,即使能说话,在思想意识上与禽兽又有多大区别呢?)
……
从这些记录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将“礼”视为修身、立世、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重要社会准绳。
二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时代不同,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妇女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的道德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上的发展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重视并发挥好她们的作用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妇女自身的文明程度和自尊自爱程度又决定着社会对妇女的尊重程度。
妇女讲礼仪,其外在表现为要求妇女在家庭要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在社会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展示自己的聪明智慧,体现中国妇女勤劳善良、知书达礼的风采;在学校妇女的礼仪表现为用慈母般的爱心关爱学生,从而使和谐的师生关系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赋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无形的内驱力。
礼仪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一种资源和一种形象。
家庭妇女讲礼仪是民风淳朴,团结邻里的体现,是尊长爱幼,夫敬妻贤的前提,也是能家和为贵的重要条件。
女教职工讲礼仪是学校优秀文化的体现,是优良师德师风的体现,是学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也是女教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