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论语》学习之道(2)

2009-05-08 08: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杨文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提高个人的素养进而实现志向或理想必须通过学习来完成,从《论语》中讲到的为孝、为政等内容来看,个人素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提高个人的素养进而实现志向或理想必须通过学习来完成,从《论语》中讲到的为孝、为政等内容来看,个人素养既包括政治技能,又包括礼和道德方面,今天来说,就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个人修养等;其次,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我们个人的修养进而实现志向或理想,学习不是为炫耀学问或获取功名利禄才进行的,而且个人的志向不能脱离现实或者不利于他人和社会。在《论语》中,有两处孔子要求学生“各言其志”的记录,一次是《公冶长篇第五· 颜渊季路侍》,另一次是《先进篇第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对学生们的志向认真听取并讲了他自己的观点。孔子的用意是很明显的,一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志向,并通过认真学习为这个志向准备条件,二是让学生知道,学习不以卖弄学问和追逐名利为目的,而是为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实现修己安人的理想。也只有正确地树立学习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正确对待自己的知与不知。《论语·为政篇第二》中孔子对仲由说:“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知与不知,这才是学习者求学求道应该具有的品质。在《论语·泰伯篇第八》中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有周公之才,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假如一个人的才能美妙真比得上周公,只要他的态度是骄傲而吝啬的,那么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一个人对待自己才华的态度比拥有才华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我们培养自己的才华是为了修己安人,为了实现志向或理想,而并非要向别人展示什么。

在今天这个讲究学历高低和薪水多少的学习工作氛围中,我们不妨再将两千年前的孔夫子请出来看看他是怎样说的。在《论语·学而篇第一》中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认为真正的好学的君子是这样的,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在《论语·雍也篇第六》中他是这样评价好学的颜回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颜回之所以贤,之所以修养高,在于他能够陶然乐于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困窘生活环境中。在《论语·泰伯篇第八》中孔子感慨地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学习多年而不去想功名利禄是那么的难得。同样是在《泰伯篇》中,他又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坚定的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在天下有道时却贫贱无所作为是可耻的,在天下无道时安享富贵也是可耻的。因此可以说,学习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现实的物欲的超越,回归于自己的内心。学习的真正功利性在于对道的追求,而并非对安逸生活的追逐。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中他甚至作出这样批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而现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却在于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在孔子看来,学习必须明确的意识到,一是学习不是要追逐物欲享受,二是学习不是为了炫耀和装饰,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学以致用,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在《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中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能熟诵《诗三百》却不能在外交中熟练的进行实际运用,背得再多又能干什么?同样,孔子是在强调学习在修己安人上的功利性。

综合前文所述,我们知道,学习要立志,修己安人为先;立志得学习,通过学习才能担中重任,行远道。有了这样一种观念,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知与不知,物质生活上的困窘和安逸,道德修养上的取与舍等诸多涉及功利与非功利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个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之后,我们就要进一步探求有关学习求知的另外一些问题,即我们所谓的学习究竟指的是什么,从哪里获得所学,怎样去学习等问题。

学什么?拿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当然首先就是从书本上获得文化知识,尤其是专业的技能知识,这些知识及一些相关训练是我们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宽泛一些,也许还包括为人处世等。其实,知识是学不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为人处世也是一个十分含糊的概念,而一技之长也解决不了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只是一种物质手段。我们需要的学习的其实是道。这里的道是指以志向和技能为中心的修己安人之道。首先,要有志向和一技之长,志向是内在的动力和智力支撑,技能是外在的物质上的动力和支撑,这是道的中心内容。第二,以此为中心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素养并以实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目的,这一点其实是学习的实践性内容,为他人和为社会是这一实践性内容的规定性。我们今天讲和谐,和谐是什么?其实就是社会物质的丰富和人与人在精神和情感上的和睦与共利,而物质的丰富需要社会中的个体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生产和交流,精神和情感上的和睦共利则要求人们的各自素养提高到为他人为社会的高度。由《论语》可以知道,其实孔子是以仁礼之志和有为于政的技能为学习中心内容的,而围绕这个中心来学习文献,学习为人处世,学习修己安人显然都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学习就是一个综合起来的求道的过程,所学就是我们说的道,它绝不是简单的技能知识和为人处世,否则我们个人的素养和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