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身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成为有德性的人,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仁人”和“圣人”。照孔子的解释,亡者爱人,能 爱人的人便可称为“仁人”;至于“圣人”的标准要更高一些,不仅要爱人, 还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不轻易称一个人为“仁 人”或“圣人”。弟子们称孔子为圣人,孔子说:圣人我不敢当,只不过是 学不厌、教不倦罢了。弟子们解释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既仁且智,
就可以称为圣人了。(以上见《论语·述而》和《孟子·公孙丑上》) 可见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把“仁”和“智”、修德和济众结合在一起的。
一方面要培养德性,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要做学问,增长才干, 造就经邦冶世的本领和业绩。对仁人的要求是推己及人,自己想树立好的品 德,也帮助别人树立好的品德,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儒家把个人 和社会、自己和他,人联系在一起,既要成就个人的人格,又要以天下为己任。
当然,由于环境的影响,在立己和立人两个方面不可能都做得很好。孔子曾举出三个“仁人”的典型,就是殷朝的微子、箕子和比干。微子是殷纣王的哥哥,纣王淫暴,他屡谏不听,只好逃到民间隐藏起来。箕子是纣王的叔父,他屡谏,纣王不听,便佯狂为奴。比干也是纣王的叔父,他谏纣王三月不去,被纣王剖心而死。在殷朝灭亡的时候,纣王暴虐无道,他们三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理想,他们的性格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保持了自己的 德性,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因此孔子称他们为“仁人”。他们在历史上也作为理想人格的典型受到人们的尊敬。殷商灭亡后,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周公封微子于宋,以承殷祀。
孟子讲“圣人”时,提出圣人的四种类型,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 子·万章》)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当纣王无道的时候,他洁身自好,隐居在北海边上,等待天下太平,因此孟子说他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治亦进,乱亦进”, 天下的老百姓中有一个男人或妇女没有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像他自己被推到 水沟里一样,因此孟子说他是圣人中自愿承担天下重任的人。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被遗弃没有怨言,身处困境也不担忧,因此孟子说他是 圣人中灵活随和的人。孔子“可以处则处,可以什则什。”能做官就做官,能隐居就隐居,因此孟子说他是圣人中能顺应时势、相机行事的人,是前三种圣人品格的综合,是集大成者。因此孟子认为他是最高的圣人。
孔子说的“仁人”和孟子说的“圣人”,都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他们的不同类型代表不同的处世态度。箕子和伯夷是一类,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比干和伊尹是一类,积极进取,勇于负责。微子和柳下惠是一类,既不像比干、伊尹那样积极进取,也不像箕子、伯夷那样消极逃避以洁 身自好。但这三种人都达到了理想人格的境界。儒家认为:按“仁德”和“济 众”的双重要求,伊尹、比干最符合“仁人”、“圣人”的要求,但另外两 类人也不能否定。孔子则兼备三种人的品格,所以尊他为“大圣”、“至圣”。老子也以“圣人”为理想人格。但老子说的“圣人”和懦家说的“圣人”不同,儒家讲仁、智,讲匡济天下。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善于依道行事的人,即虚静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第二章)老子认为:圣人是依照“道”的法则,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事情,用不言的方法教化民众。任万物兴起不加 影响,生养、作育万物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己能,成就了功业也不居功夸耀。 又据《老子》第十五章对“有道”的人的描述,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审 慎恭谨、淳厚质朴、心胸开阔、融和可亲、沉静恬淡、飘逸无系的人。
庄子谈理想人格时,提出比“圣人”更高的“至人”、“真人”、“神 人”。《庄子·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庄子·天地》篇中,苑风问什么是“神人”,书中回答说:“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物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庄子认为,“神人乘日月光辉,无形无迹;与天地同乐无一丝牵挂,混同自然。
什么叫“真人”?“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无拘无束的来,无拘无束地去。(见《庄子·大宗帅》)。什么叫至人?《庄子·齐物论》中说: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死生无变于已,而况 利害之端乎!”可见“至人”和“真人”都是超越生死和利害得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