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问题,不能不提到孔子的仁爱学说。《吕氏春秋》列举诸子学说异同时曾经指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节 俭)”(《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把“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提出了。《春秋左传》中说:“出门如宾, 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僖公三十三年)《国语·晋语》中引舅犯的话说: “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可见“仁”这个词在春秋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其含义是一种亲善、亲密的人际关系。孔子继承和发挥仁的思想,赋予“仁”以新的意义,使之成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在《论语》中孔子谈“仁”的言论很多,在《颜渊》篇中更有集中阐述和发挥: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仁的细目,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在《雍也》篇中孔子回答子贡的问题时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以上关于仁的观点,除“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见于《春秋左传》以外,都是孔子的见解和发挥。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的出发点是承认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爱人就要做到“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是从消极方 面讲不应该怎样做,后者是从积极方面讲应该怎样做。两者都是讲要推己及 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积极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孔子说的“仁”是和“礼”结合的,要克服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的原则上去。一方面讲爱人,另一方面又讲维护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这是孔子 思想的内在矛眉。但孔子讲仁是真诚的,仁是他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 他所推崇的君子人格的核心。
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思想,将仁德运用于政治,提出“仁政”的学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仁政是仁爱之心的扩 大。有了仁爱之心,才能关心民众的疾苦,才能普遍地爱天下人:做到“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也讲爱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 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要“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 侮贫,贵不敖(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这就是墨子主 张的兼爱,即无差别地爱一切人。他一生为此奋斗不息,表现出崇高的自我 牺牲精神。
法家是反对仁义的,认为威势可以禁暴,德厚不足以止乱。(见《韩非 子·显学)治国不能讲仁爱,而要严刑峻法。道家也批判仁义学说。老子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十九章》)在老 子看来,智巧仁义都是巧饰的东西,不能用以治天下;只有抛弃仁义以后, 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庄子认为:“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庄子·天运》)孝悌仁义和忠信贞廉都是 违反人的本性的,是束缚人的刑罚,不值得赞美。
法家否定思想教化和伦理道德的作用,显然失之偏颇。道家批判仁义, 但没有提出取代它的思想原则。因此儒家的仁爱学说仍然是中国古代影响巨 大的道德原则,并被文人学者们不断提倡和发挥。唐代的韩愈曾作《原道》, 对仁义道德作出下面的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 之谓德。”
在韩愈看来,仁是博爱,义是行为合乎社会的等级秩序,实行仁和义就 是道,内心具备了仁和义就是德,道德以仁义为内容,道德不能离开仁义。 他以此立论,批判佛道两家以“清静寂灭”作为道德内容的观点。
宋代的张载对儒家的仁爱学说也有发挥。他在《西铭》中说:“民吾同 胞,物吾与也。”张载认为:天地是人民的父母,自天子到天下的受苦人都 是兄弟;不过仍有富贵贫贱之分。“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 庸玉汝于成也。”富贵是天地的恩赐,贫贱也是天地给予的锻炼机会,每个人应该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张载的“民胞物与”是调和等级矛眉的兼爱思 想,他所追求的是以社会为大家,人与人之间“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 兼爱,成不独成”,以达到相亲相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