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确实,比较起来奉养父母容易,但是要细心、精心、尽心地奉养就不容易了,而要永远和颜悦色地奉养就极其不容易了。这一段的译释,可以参见笔者在后文的解读。这里要说一个有趣的话题,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一个命题“色难”,今天却有人去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现代人孝行中的“色难”怎样了?这篇材料不长,却是值得一读的好问卷。
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平淡无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问寒问暖,情意融融。
以上调查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
这项调查缘于孔子有关“色难”的论述。当年,孔子在回答子夏关于孝道的问题时就哀叹过“色难”,指责子孙们对老人孝心不足,脸色难看。哪曾想,几千年过去了,晚辈们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也难怪,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户主,一方面要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又要承担双方老人赡养的重任,真有点不堪重负;“色难”就更加难免。有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当今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的精神抚养上。其实,克服“色难”并不难。常回家看看,为老人端上一杯热水,陪老人坐坐,多一些问候,多一些笑脸――如此而已。关键是要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那样,就会将敬老之风形成习惯,形成自觉行动。全社会都要大力提高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意识,作为一门功课,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武宝生《色难》,《读者》2008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