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理念告诉我们,孝不只是赡养父母,能够赡养父母只是低层面的要求。
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出了一个非常简单又深刻的道理。如果只是养活父母,那么这能叫孝吗?不能,因为这不和养狗、猫、马、牛、羊、猪等动物一样了吗?譬如今天我们养宠物,大家对宠物一片爱心,买饲料,给宠物洗澡,甚至还用上沐浴露、海飞丝、潘婷什么的。天冷了,还给它做一个棉套子,还定时陪着宠物遛街、散步。宠物生病了,赶紧送宠物医院。有人这样尽心照顾宠物,还真赛过了照顾自己的老父母、公公婆婆。但是这是养动物,养宠物,你能说是孝吗?孝,不仅是养,还要尊重,要敬重。这“色难”就是一大考验。
关于《论语》“色难”,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这样解释:“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一说,是承顺父母的颜色,如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之说:“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后来的人就把子女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承顺父母颜色称为“色养”。
我们服侍父母,不顾劬劳,能够事亲尽“色养”之孝,那么就由“食养”层面提升到“色养”层面了。
不过读了那份答卷后,笔者还思考这样的问题:两千五百年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古人连做梦都想象不出来的地步了,比如人类可以飞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人性进步了吗?
“色难”,是不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呢?两千五百年后人们的孝心是否也随着种种思想教育、文化水准、学历、学位、文凭的提高而提高了呢?当一些人还认为《孝经》在现代社会里是毫无价值、古代的孝子孝女都是封建旧社会的愚民产物,那么面对这一份答卷,或许大家都会感到一些沉重吧。
孔子说孝不只是奉养亲人父母。孝有三个层面,而养亲人父母是最低的层面。《礼记·祭义》说:最高层面的是“大孝尊亲”,尊敬亲人;其次是“弗辱”,不让父母遭受耻辱;最低层面的就是,“其下能养”。因此有“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的说法。
(责任编辑:水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