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诚信观

2009-10-27 11:43
来源:中国美网 作者:佚名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诚信观。

《大学》讲,格物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使自己事事合于道德的标准,再付诸实践,最终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理想。

《中庸》所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这里的诚,是天之道,可以说是和大自然相结合,由天道以明人事。

孟子讲“思诚”(《孟子·离娄篇》),对“诚”的看法是能动的。他认为,天道是诚善的,可是人的性虽由天所赋,虽也具有若干诚善,但要象天道那样的诚善,就得先下一番功夫,就得向内心多加思索,把固有的仁义礼智扩充起来,然后才可以和上天的一致,所以说“思诚者”是“人之道也”。

宋朝朱熹说:“真实无妄之谓诚。”一方面是真实,是实实在在的;另一方面是无妄,就是没有偶然性,是必然的。所以这个诚表现了两层含义,一层是实在性,另一层是必然性、规律性。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解释,诚就是行,明就是知。这里的诚是动词而不是形容词,是实践,而不是学理的归纳。

(责任编辑:阳光无痕)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