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松树是植物王国的寿星,有“百木之长”之誉。而松文化,是人们在育松、赏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内涵宏富,值得一表。
百木之长
松树属于常绿乔木,也有少数灌木,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树种之一,叶针状,耐严寒,适应性强,自寒带至赤道地区皆有分布。在我国森林植被树种中,松占首席。按叶数划分,大致有3种类型:二针一束者有马尾松、湿地松、黑松;三针一束者有火炬松、白皮松;五针一束者有红松、大别山五针松等。它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求人甚少,予人至多。松木可作铁路枕木、矿井顶板;松脂可提炼成松节油和松香;松子可食或榨油,花粉则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营养,调理、缓解疾病以及美容养颜等综合功能,可谓周身皆宝。
因松与柏于耐寒长青、坚韧挺拔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特点,所以古人多以松柏并列。宋人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柏犹伯也,故字从白”。松为“公”,柏为“伯”,于公侯伯子男五爵中,松居首,柏居三,皆有位焉。古人拆“松”字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曾撰《十八公赋》;清人陈扶摇所撰《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松树确有受封者。泰山有“五大夫松”,为秦始皇所封。据《史记•秦始皇本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炫耀文治武功,震慑六国臣民,决定大举东巡。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到达山东。“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另据西汉应劭《汉官仪》,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按:秦代定爵位二十级,五大夫为第九,为大夫之尊。)此树位于云步桥北侧五松亭旁,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诚为木之尊者也。
文化意象
浏览古籍,文人雅士对松情有独钟。他们歌以赞松,诗以咏松,文以记松,画以绘松,宏篇妙文不胜枚举,丹青杰作传世甚多。据《论语•子罕》,孔子曾赞松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孔圣将松柏并列,或有示德之不孤。《礼记•礼器》载,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先秦时代诸圣贤高士多有赞颂松柏之语。《庄子•让王》有云:“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德充符》有“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之语,将松柏与尧舜并称。《荀子•大略》则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之句,亦将松柏与君子并列。至宋代;文人雅士将松与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林景熙《云梅舍记》载,“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元杂剧《渔樵闲话》云:“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后人借以比喻在逆境艰困中而能保持节操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