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成长缓慢,破士之初,难免于雪压风欺,给人以才子不遇、英雄落难的联想。唐人杜荀鹤《小松》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隆冬季节,万木凋敝,惟松柏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尤其是雪花纷飞之时,劲松身着白袍,临风傲立,象征着坚忍不拔、不改其志的大雅君子。汉朝刘桢《赠从弟》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代大诗人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云:“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冰凌霜欺,松不改其姿,象征着不屈不挠。唐人自居易《和松树》云:“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至宋代,画家已将松与竹、梅同入画,称三友。有宋人楼钥《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杨补之画》为证。诗日:“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松屹立山颠,栉风沐雨,更显苍劲,古人常将松与风联系在一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与友人同游鄂城樊山,途经松间一阁,夜听松涛而成七言诗一首,题名为《松风阁》。而《松风阁诗帖》,是庭坚晚年以行书所录《松风阁诗》墨迹,在其传世作品中最负盛名。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道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精品。此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有一组风格独特的建筑群,主殿名日“万壑松风”。在参天古松的掩映下,壑虚风渡,松涛阵阵,犹如杭州西湖万松岭,形成一个寂静安谧的小环境,是清帝批阅奏章、诵读古书之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