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基本的伦理基础,而孝行是实现感恩的核心所在。
感恩是基本的伦理基础,而孝行是实现感恩的核心所在。在中国文化中,如果对父母、长辈不履行感恩的原则,将被视为大的不孝。这种以孝为基础的纵向反哺模式,事实上也外推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对国家的理念之中。
在中国人的家族关系中,特别强调一体的关系,如祖宗与子孙一体、父母与子女一体、夫妻一体等,这种关系本身突出他们之间的血缘、社会关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紧密关系,这些紧密关系的实现,感恩是基本的伦理基础,而孝行是实现感恩的核心所在。
中国有专门阐述孝道的经典——《孝经》,还有体现孝道思想的普及读物《二十四孝》等。儒家学说称“孝”为所有美德的本源,一切教化由此产生,即要求子女以孝的形式还感父母之“恩”。这一文化的理念具体在家庭代际之间的关系中,表现为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如果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表述的话,这就是一种“反馈模式”或称为“反哺模式”。在孝的理念下,“上以事祖先”、“下以继后世”,这与西方家庭无需赡养的“接力模式”完全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如果对父母、长辈不履行感恩的原则,将被视为大的不孝。这种以孝为基础的纵向反哺模式,事实上也外推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对国家的理念之中。
中国的文化传统核心,就是一种以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为依据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把家族的理念扩展到家族之外的社会、团体和组织之中,就是将这些团体、组织及整个社会家族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把家之内的伦理、社会关系拓展到家之外的世界。这种扩展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层层外推的关系,即“推己及人”。家族主义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传统的中国思想体系内,社会和国家只不过是家庭组织的扩大,把家庭本位扩展为群体本位。在这种“伦理本位”的社会中,知恩必感,成为社会正义的基础。
感恩也是中国文化“中和”的理念和实践。刻在孔庙大成殿前的“中和位育”几个字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和之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对人和的青睐。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观念逐渐地延伸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不管是何种阶层,“感恩”及其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扩展一直是一项基本行为的规范标准,也是一种“人和”的基础。
感恩也是中国社会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孔子确定了“五伦”,如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关系,个体完全被社会性了。而这些角色关系就像每个演员在舞台上按照规则扮演角色一样,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情、意愿来展示自己。对家庭的忠诚和感恩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文化心理,有时也转换为一种责任义务。当然,当感恩的概念进入到我们所说的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中,如远亲、朋友、同学、陌生人等,感恩也会带入交换的原则。人们在给予别人恩惠和慷慨的同时,期望着自己能得以回感。
原有的情感型的“感恩”文化,或许在今天的现代化社会中,会成为价值、情感以及工具性的理念融汇在一起,使有着悠久文化基调的“感恩”传统,在今天的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其内在的“中和”作用。每年春节,成千上万的外来工带着大包小包搭上拥挤的列车,为的只是常回家看看,这不正是一种“感恩”反哺的写照吗?特别是在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今天,家庭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承担养老的职能。在某种意义上,感恩正是中国人的一种社会文化情结。
(责任编辑:水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