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人性善”,但人还要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受感性欲求所驱使的私欲。所以,孟子认为,为了克服私欲,必须加强修养,使受私欲的本心重新呈现出本来的光辉。人的善性,“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章句上》第十五章)怎样去思?要“反求诸已”。要自省、要醒悟,要自己的良心出来做主而不是让私欲做主。良心的本愿是“仁”、“义”,自己的言行,按良心去做,就会合乎仁义。这绝不仅仅是指应提倡亚道德的部分特定人群,我想整个社会都该如此。
“仁义”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仁”字的基本含义是爱人,也就是说做人要有爱心。“义”的含义是“宜”,就是适宜、合理。你的行为如果能自觉遵循社会上各种关系的准则,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能照顾他人的利益,在取得个人利益时,首先能想到社会的公共利益,甚至为公共利益舍弃个人利益,这都是合理的行为,即“义”的行为。
欲望是人生的最大动力。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人,其社会性决定了人类对于义利的需求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人们都不讲义,那么社会怎能和谐稳定?怎能富强繁荣?如果人们不追求物质利益,那么又怎样生存?怎样发展?
所以,我们既要讲义,又要讲利。既不能以义代替利,也不能以利损害义。在当前市场经济社会里,我们应特别注意的是把利摆在合理合法的位置上。就是说,千万不要重利轻义、唯利是图,更不要见利忘义、图谋不义之财。好利并非不好,但要取之有道、取之合法。
孟子虽然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却并不反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孟子成名后周游列国,车马随从甚众,所到之处,诸侯贵戚盛情款待。他的弟子曾疑虑这是否符合君子不言利的精神。孟子则坦然地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滕义公》)也就是说,问题的关键是要看是否违背道义,有道,利再大也不为过,无道,利再小也不能受。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仁义”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利”上,反对“见利忘义”“后义而先利”。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告子》)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做到“仁民而爱物”(《尽心》),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
纷繁世间,酒色才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可以说,欲望的满足是暂时的,欲望的不满是永远的。人生就是一程痛苦与欢欣的欲望之旅。要不断摆脱外在非“仁心”的利欲干扰,还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章句上》)浩然之气,是充贯人体不屈不饶的正气。体现的是一种市场人格,不畏强暴,不为蝇头小利折腰。在人生道路上绝不能被私欲冲昏头脑,把人身固有的正气变得空虚无力。
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意思是说,内心的志向是义气的主导;义气是充满浑身的力量。孟子养的气,就是正气,最伟大、最刚强,与义与道相配合,充满天地之间。孟子的浩然正气贯穿他全部的言行。这种无所畏惧的人格、气节,唤醒着民众,润育、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的精英。
(责任编辑:阳光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