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孔子的饮食观(2)

2009-11-11 11:08
来源:人文中国 作者:佚名
“不撒姜食,不多食。”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食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

“不撒姜食,不多食。”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食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雅洁卫生,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自然这也是符合卫生原则的。孔子不仅讲究饮食卫生,而且讲究饮食艺术。《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如此做,一方面益于健康,另一方面,这与周礼中对人的言行的严格要求是极为类似的。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理论观点。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总结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孔子是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这种对饮食烹制的要求,就其严格程度而言,并不亚于他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

注重礼仪礼教

孔子论饮食,多与祭祀有关。《论语·乡党》云:“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为国君助祭后分得的肉食,要当天吃完,不能留到次日。家中祭祀用过的肉超过三天就不吃了。“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孔子和本乡人一道喝酒,喝完之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此“礼”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做客时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以示感谢。又《论语·述而》云:“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因为服丧者不会饱食,办丧事者应有悲哀恻隐之心。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多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有趣的是孔子虽讲究美食,却一生恓恓惶惶,奔走列国,有时候不免忍饥挨饿,经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但是他的后裔,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被封为“衍圣公”的孔子嫡系世袭家族,却真正锦衣玉食,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尊孔子饮食思想创建的孔府菜,历经灶前桃李花开,已成为中华美食大家族中的独秀一枝。孔府菜是最典型、级别最高的官府菜,它具有选料珍贵、烹调精细、技艺高超、形象完美、盛器讲究、菜名典雅、礼仪隆重的特点,这与古齐鲁“雅秀而文”的风气一脉相承,这大概也是孔子的一套饮食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吧。

(责任编辑:生活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