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些学者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出了全新解释。学:学问,知识;引申为科学知识。习:练习,实习;引申为实践。这句话就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了。“学”与“习”就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本来是“把学过的东西时常拿出来复习一番,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现在成了“把理论知识时常应用于工作实践,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读书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正所谓“学以致用”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依照自然法则而产生,自然条件给予他培育他生长的环境,在适宜他生长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形成了他生存的规律,最后在有利的形势下获得成功发展进化。青少年的成长也是要符合自然规律的,毛泽东说:“天天向上”中就包含了中国文化“顺其自然”的精髓。
老子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万物都遵循自然法则,依靠自然条件。凡按照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条件的事物,不需要命令,没有谁指使,就会自然而然按照自然规律成长、进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老子这段话的延伸。
首要任务是“学”,把前人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科学知识)装入脑海。
然后是“习”,不断重温学到的知识,以加深印象;然后是实践,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更重要的是探索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更深层次的自然奥秘。
“天天向上”就是成长进步,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青少年的成长就不是简单的长大了,而是思想和身体同步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茁壮成长”。
毛泽东同志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是这个题词的深刻内涵,对今天的青少年仍然适用,如果认真领会并认真去做的话,必然受益匪浅、茁壮高成长。
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误区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依照自然法则而产生,自然条件给予他培育他生长的环境,在适宜他生长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形成了他生存的规律,最后在有利的形势下获得成功发展进化。在企业管理中同样也要高度关注企业成长发展规律,一定要正确对待企业成长规律,否则就要误入歧途。
对于两类企业,一类是长不大的企业,一类是活不长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走进了企业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两大误区中去了。
一.战略冒进误区
当企业成功地度过培育期,进入成长期之后,展现在企业面前的是一片崭新的天地和众多的机会:创业的成功使企业的经营者和整个员工队伍都充满着自信,逐渐丰厚的利润回报也使企业有了扩张的一定实力,同时,银行等投资家也因看好该企业而使融资变得比较容易。这一切都诱发着企业急于扩张的心情。有些经营者误以为其成功经验可以在多种行业中普遍适用,如法炮制,于是大踏步地进入多个行业领域,甚至是自己毫不熟悉的非关联领域。比如由制造业进入金融或房地产领域;或者反过来,由金融、房地产业进入制造领域。殊不知,善搞生产的就不一定善于搞投资,反之亦然。因为这两个领域对人的知识、经验、天赋要求不一样,很少有人能把两项同时搞好。什么钱都想赚是不行的,经营企业,需要获得核心价值观及行为模式上的一致性,确保企业的一体化。同时,盲目扩张失败的原因还在于你成功地跨越培育期,会引来众多的模仿者和追随者,在我国这种特殊文化背景下,更是如此。众多的模仿者和追随者的出现,会使竞争骤然加剧,这会破坏你原有的主业投资计划,可能使你不得不动用超出预计数倍的资金才能维持你在主业中的优势地位。但是,这时你已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其他领域里边去了,分散的投资不仅会使你分散精力,而且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形不成真正的战略优势,你必须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珠海巨人集团和石家庄环宇电视等在这方面的的教训可谓深刻。最后,患上“成功综合症”也是掉进这一误区的重要原因。以往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今天的成功,更不能保证今后的成功。由于经营环境在急速不断地变化,以往的成功还可能正好导致今天的失败。
企业处在成长期的首要任务是把主业“做大”,而不是分散精力去“做多”。成长期不是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时期,成长期是一边投资一边回收,以做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核心目标的时期。
二.战略保守误区
掉进保守误区中的主要原因是文化问题。企业经营几十年过来,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营者对企业充满了感情,甚至达到了永不言弃,势与企业共存亡的情绪化地步。但是,毕竟环境变了,市场变了,顾客老了走了。偶尔的回升可以给企业以苟延残喘的机会,使人觉得好象还有一线生机,但拖下去会使企业彻底失去复苏的机会。坠入保守陷阱与企业观很有关系,将企业看成孩子还是看成商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我们东方文化圈中,人们比较倾向将企业看成孩子,但西方文化中较倾向看成商品,特别是犹太民族。世界上最能赚钱的民族之一的犹太人对企业的感觉很好,犹太人把企业办到一定阶段习惯于用两种方式“处理”企业:一种方式是把企业看成商品,在最赚钱的时候(一般处于成熟期)出手卖掉,自己再去办一个新公司,第二种方式是将企业交给一个比自己更会管理企业的人去经营,自己再去找新的事业增长点。有了这种观念和心态自然就不大会为企业的去留伤情动感。但是文化观念的问题,不是简单就能转变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大概要讲究一点“无情未必不丈夫”了。
企业跳不过第一个误区,就会夭折,既长不大,也活不长,其主要问题出在欲速不达的战略失误。同样,企业跳不过第二个误区,就无法实现蜕变,进入新的生存空间,就长不大。其主要问题出在僵化固执的战略失误。不用说,两者都将损害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