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善于识别他人品行和才能的人是最明智的,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缺点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战胜别人的人才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的弱点、缺点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努力勤行的人是有志气。不离失根基的人才能长久,身死流芳不朽的人才是长寿。一句话,自知、自胜、自足、自强的人才能长久。
此句话的要旨是对自己的认识体现一个“虚”字,反对一个“满”字。只有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战胜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退一步讲,每个人的真正敌人是自己;真正进行较量的对手是自己;一生中苦苦追寻的是自己;一生中最难把握、最难战胜的还是自己。从认识论看问题,自知就是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看待自己。不知自己,则无以知人;不知别人,则无以知己。
中国人历来提倡这种“自知之明”的情操,认为这是前进的动力和阶梯。最伟大的人格力量是能自觉地向自己的弱点、缺点挑战:要以正义向邪恶挑战,以勤奋向懒惰挑战,以公正向偏见挑战,以真诚向虚伪挑战,以谦和向骄狂挑战,以达观向忧郁挑
战……挑战不是目的,而是最终要“降服你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胜者”,成为自己的主人。
历史上的刘邦为什么能在楚汉之争中最后取得天下?关键一点,他能认识别人,谦下用人,同时也能正确认识自己,他在称帝后讲的三个“我不如”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刘邦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喜欢广交朋友。30岁时,当了秦朝沛县的泗水亭长(乡村小官)。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首倡起义,天下纷纷响应。起义浪潮很快波及到沛县,刘邦与萧何、曹参等一起杀死沛县县令,正式宣布起义。他重用贤士,善于集中集体的智慧,使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他曾数败秦军,直捣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后来又经过4年楚汉战争,歼灭项羽,统一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不计小节擢用陈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陈平是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年时家中贫困,与哥哥、嫂子住在一起。为了生计,他经常帮助人家办理丧事。已经到了结婚年龄,还娶不上媳妇。
陈平身处逆境,却胸怀大志,他刻苦读书,勤于实践,增长了见识和才能。他曾经主持乡社分肉,因为公道正派而得到乡亲异口同声地称赞。陈平感叹地说:“可惜!如果让我治理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秉公办事。”
在反秦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陈平离家出走,投奔了魏王。他屡献奇计,而魏王却不予采纳,这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陈平的坏话,他便离开魏王,投奔了项羽。他略施小计,就帮助项羽收服了殷王司马印。但项羽心胸狭窄,用人多疑,陈平觉得他成不了大事,又离开项羽而投奔刘邦。通过魏无知的举荐,被刘邦任为扩军都尉(负责调节诸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