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人,要有自知之明(2)

2010-03-09 11:01
来源:老子的智慧 作者:王宇
自知则淡泊。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坦然面对一切功过是非、恩恩怨怨,视荣辱纷争如过眼云烟,看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宁静恬
 
自知则淡泊。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坦然面对一切功过是非、恩恩怨怨,视荣辱纷争如过眼云烟,看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宁静恬然,心态平和。
 
自知则心安。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万事随缘,随遇而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妄想,不盲目攀比,不自惭形秽,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自知则怡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身放闲处,心安静中。把过去的业余爱好尽情发挥,爬山旅游、栽花种草、琴棋书画,沟边垂钓,一切顺自己所爱,随自己所好。
 
自知则快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海阔天空,无忧无虑。闭门看好书,乐在其中;开门交侠友,谈笑风生;出门寻山水,其乐无穷;好事常去做,助人为乐。
 
自知则益寿。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便会心无忧虑,身心皆空。一切顺其自然,于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乐天长寿之境。
 
自知则明,明则安,安则怡,怡则乐,乐则寿,这是一条顺乎自然规律的人生法则。东西方哲学家在“自知”这一点上,几千年前信息尚无法沟通而说出的话竟然如出一辙,这实在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他们都悟出了同样一个真理: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但也是可贵的。
 
认识自己当然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人的一生是不断做出选择的一生。正确的选择有赖于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进而确立一种自信。但认识自己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是认识自己的短处。老子说的“自知之明”,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指的也应该是自己的短处,否则就无所谓“明”,无所谓“难”了。
 
一般人做到“认识自己”,已经很难。权越大,钱越多,名越大,认识自己就更难!周围全是赞美、吹捧、阿谀奉承,忠言已经逆耳,怎么能够自我反省呢?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照样会犯错误,而且犯了错误危害更大的道理。古今中外,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既便是普通人,成绩、学历、门第及至容貌等都可以成为正确认识自己的障碍。人一旦自我感觉良好,是很难正确认识自己的。
 
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就注定他也无法正确认识世界。这包括审时、度世、识人。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战略认识,一种宏观统览,一种大聪明!但是一个人如果有轻信简单的缺点,或有主观偏激的毛病,乃至缺乏起码的分析、判断能力(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读书、学习)而又不自知,还自以为是,这就麻烦了。其结果做出的判断、选择都将是错误的。这一点,常人、伟人都一样。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有文韬武略的人,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后,他平定了各路诸侯统一了北方,成为当时最大的武装集团。这时南方的孙权为了自己的利益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劝他废掉当时的皇帝取而代之。但曹操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看穿了孙权的用心,大笑着举起信对部下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意思是:这小子想把我放到炉火上烤呀。后来,曹操权倾朝野,满朝的文武无不出自门下。当时的汉献帝实际上成了个空架子。曹操仍然说:“若天下在吾,吾为周文王足矣”。可见曹操是很有自知自明的,他清楚自己做了一辈子汉家臣子,如果篡位当了皇帝,是会招人骂的,甚至会成为众矢之的。另一个大人物朱元璋也很能把握自己,在封建割距遍地烽烟的元末,他的武装力量已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听从一个书生九个字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后歼灭群胸建立了强大的明朝。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