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现在很流行“人生规划”、“职涯规划”。人要每一步都走好不容易,这一点孔子意识到了,既然“行中庸”,而要其达到理想的效果,得因人与年龄而设定行为方向和标准。孔子借对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进行描述,无非是教导人们也得要。
15岁,人开始步向成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修养逐步提高。我们在孔子的成长历程中也可以得到一些为人处世的启发。
孔子15岁志于学,学习知识技能,学习实践社会道德。这里要强调一点,孔子的学决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上学或者念书识字,而是对于理想信念的学习和实践。决不能理解成孔子到了15岁上才开始念书识字。这个年龄段的人属于青少年,对社会和人际关系,了解一点,但又不懂,所以在为人处世上要多向成人学习,但不能过于世故,因为青少年应该是充满朝气的。学习上要团结“学友”,不可以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好而傲人,也不可以自己的成绩不如人家而毁人。
三十而立,立于什么?《论语·泰伯篇》答道:“立于礼”。“三十而立”是说对于礼仪道德经过15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书本知识的学习积累,有条件走向社会实践,之所以用“立”,是从儿童到成人的标志,标志着传播真理、教化天下事业的开始。这个年龄段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前途充满信心,大有出人头地的想法,这是积极的,但要克服自负心理,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年龄的确是本钱,但这本钱一透支,就会成为“债台高筑”的人;知识也是资本,但时代发展,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比你年轻有本事的人在不断涌现,所以谦虚比高傲更有益于你处世为人。
四十不惑,凭什么不惑?“知音不惑”,《论语·子罕篇》答道。“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10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自己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服自己、说服别人,无所困惑的了。这个年龄段的人无论知识、能力还是生活经验都储备足够,可以应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受外界的诱惑,也不去诱惑别人,当是双向把握。这个年龄段的人有成熟之美,婚姻上走到了平淡之期,容易发生婚外恋情,所以当注意与异性接触,避免婚姻的危机。
五十何以知天命?人到50岁,阅历增多,以为许多事情是天意,非人力所能改变。“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10年没有困惑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包括自己的命运。什么该兴,什么该亡;谁该发达,谁该失败,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只能去适应自然,顺其自然,没有办法逆天而动,谈不到什么改造自然,那就顺应天命。这个年龄段的人极容易迷信经验,所以在为人处世上,要克服以经验取代知识的想法,敢于接受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容纳接受后辈、尤其年轻人。世上许多事的确是人力难以改变的,但自己的“心象”由自己造,你如果迷信于某一点,就会走向偏见和极端,不利于自己的再发展,在工作和事业上就很难取得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