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厚者,比于赤子(2)
2010-03-16 10:35
但是,我们有疑问啊。人人都有生命中的婴儿、赤子状态,然后都远离这种生命状态而去,进入烂漫的童年,来到花季少年,然后是诗歌式的青年、散文式
但是,我们有疑问啊。人人都有生命中的婴儿、赤子状态,然后都远离这种生命状态而去,进入烂漫的童年,来到花季少年,然后是诗歌式的青年、散文式的壮年、日记式的中年,然后是夕阳红的老年,这不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生态,亦是一种生态的自然吗?人真能复归于婴儿、赤子状态吗?恐怕是不可能的吧?
其实老子说的是深层哲理,不是表面的模拟情况,这是一个内心修养的要求,是高境界生命状态的要求。老子是教诲人们,通过深厚的修养,使"德"升华到高深的道德境界。这就是能"精之至",即心地真挚,精神饱满,生机勃勃。这就是又能"和之至",即是心灵纯洁凝聚,和谐寡欲。这样就能够自然、天真、活泼、恬淡、充实,离"天道"、"本性"更近,离婴儿、赤子那种生命状态就近了。这种要求当然很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现代人却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与智慧,可以达到老子所说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献给婴儿、赤子的哲学诗篇,我们还可以从审美角度加以解读。老子赞美婴儿、赤子,说他们具有纯真自然的天性,没有厉害得失的计较打算,最符合于老子道德的理想。而这种生命状态,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涤除玄览"所需要达到的精神状态。明代的李贽、袁宏道等人就多次赞美赤子、稚子的天真,一切出于自然,最符合审美的要求。袁宏道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而无往而非趣也。"你看,一个人一天到晚就算计着那些钱财,还会有趣味吗?有啊,不过那叫"铜臭味儿"了,老百姓的话多有趣味啊!
再说孔子也爱那婴儿、赤子啊!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说:一次孔子来到齐国的外城门外,遇到一个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说:"赶快赶车过去啊,美妙的韶乐将要起来啦!"孔子看到那婴儿的眼睛是那样的美妙,其黑则黑如点漆,其白则白如琼玉,其精光闪烁出天真圣洁,是一种神圣的美。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孔子非常感动,叫他的御者快些走近到他那里去,韶乐将升起了。他把婴儿的心灵美比起他素来最爱敬的韶乐,以为这是韶乐所启示的内容(宗白华《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审美地歌颂婴儿、赤子,其实政治家早就说,你看那本《尚书·康诰》中就说:"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好像保护赤子一样保护臣民,臣民就会康乐安定。
"赤子"可爱,"赤子"需要保护,老子赞美并提倡的那种"赤子"生命状态尤其需要我们去修炼一番,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处世的哲言。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