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谈交往:知人者智(2)
2010-03-17 10:00
其实这种能认识人的高智商的人,不仅政治家、大企业家、大学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啊! 有的人识人的本领太大了。管仲有一次和齐桓公商量攻打莒
其实这种能认识人的高智商的人,不仅政治家、大企业家、大学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啊!
有的人识人的本领太大了。管仲有一次和齐桓公商量攻打莒国的事情,这是军事机密,非常保密。但结果是,不多久就在国内传开了要攻打莒国的消息。管仲是多厉害的能人,他自己没有泄密,齐桓公也没有泄密,那是怎么回事呢?查来查去,想来想去,没有个结果。还是管仲高明,最后他想到了,国内一定有一个智慧极高超的人。齐桓公想到了,有一天在一些服役的人中,有一个拿了木棒槌的人向台上仔细地瞧着他俩,也许就是这个人。
后来终于找到那个人,叫东郭垂,管仲问他,是不是他说的,东郭垂也不隐瞒。
管仲这么聪明能干就是想不通啊,于是就追问他:我没有说要打莒国,你为什么说攻打莒国?
东郭垂说:君子有三种脸色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一是欣赏音乐时的那种自得其乐的脸色,二是家里有丧事时的那种悲哀清凄的脸色,三是要用兵打仗时的那种严肃愤怒的脸色。那天我远远地看到,你在台上脸上带着严肃愤怒的表情,这是要用兵打仗的脸色。你叹气而不歌唱,谈论的是莒国,你举起手臂指向的是莒国。我私下考虑那些小诸侯国中,没有降伏的不就只是莒国吗?所以我说出了攻打莒国的话(《说苑》)!有意思的是,管仲、齐桓公没有因为他泄漏了军事秘密而处罚他,因为是他们自己泄漏的,非但没有处罚他,而且赏识他的高智商,并赏赐给他俸禄。
我读这个故事时,心里很有触动。这个人识人的智商这样高,而他只是一个在做苦力服役的人。他从动作、脸色上知道了管仲、齐桓公想打仗,而且准确地判断出要打哪一个国,这甚至让智商特高的管仲一时都想不出其中的道理来。
这两个高智商的事,说明了什么呢?
一是说明了老子说的"知人者智。"(第33章)能认识别人,确实是一种心智、一种智慧。人际交往需要这种"智",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这种"智商".
二是有"知人之智"的高智商的人,他们有时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就能了解人,在无声中听到信息,在无形中看到信息,从而解读出这个人、这个人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干了以后又会怎样,等等。
三是老子的话虽然很简单,但是他是对一种历史的、现实的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而且可以一直指向未来,所以对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时段中的现代人依然有用。
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我们也许达不到像他俩这样的高境界,那么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一个人呢?
我们先来看晋商的故事。山西的晋商最有名的是搞大票号、大商行,大家想一想搞金融的,都是每天要和大把大把的钱打交道的,那么选择什么人来办事、管理、操持就十分重要了,一旦不识人,用错了人,有业就变成无业了。
据说他们考察一个人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也就几个字,但是令人感叹认识人的到位。这些字就是:"远"、"近"、"易"、"烦"、"危"、"卒"、"杂",等。
什么意思?这就是提供你去考察、认识一个人的视角、切入点、坐标系统。
比如第一、第二是"远"、"近"这两个方面,是教你远距离、近距离地考察一个人。这个人当他一个人在外地很远的地方办事,没有人监督他时,他是怎样办事的,特别要考察他忠心不忠心、忠诚不忠诚。相反这个人他就近在你身边办事,看他什么呢?看他是不是尊重、敬重你,而不是因为亲近而狎,就没大没小,骨头轻了,态度不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