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3章)这是何等美妙的人际交往的智慧啊!老子非常懂得辩证法,他教你得把两方面辩证地结合起来。只有一方的"知人之智"不行,只有另一方的"自知之明"也不行,而应当合起来,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这就在人际关系中做到明智了。
我们想起《孙子兵法》中的智慧,这是可以和《老子》的智慧互动解读的。《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看,要打仗百战百胜,就得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那么如果追问下去,只知己不知彼,或是只知彼不知己呢?那么结果就是一胜一负。什么意思?就是胜败各占50%.如果不知己也不知彼,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了,那就是彻底失败!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如果我们来解读一下军事家孙膑与庞涓中的"知己知彼"与"不知己知彼"的情况是很有意思的。庞涓和孙膑本是同学,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他有"知人之智",也有"自知之明",因此完全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孙膑。但是可惜的是,他又没有进一步正确引导自己的"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比如向孙膑好好学习讨教,再比如强强联合起来,共同干一番大事业,而是认为同行是怨家,妒忌他。庞涓暗中派人召来孙膑,当然是不怀好意的,特别看到魏惠王对孙膑很器重,就更加重了对孙膑的妒忌。于是庞涓盗用法令,削掉了髌骨,弄断了他的双腿,还在他的脸上刺字,目的是不让孙膑露面,那就没有人超过自己了。
从这里看到,孙膑和庞涓同学一场,当然也了解庞涓,但是可能没有深层地了解,特别是没有在已经变化的时空中了解他的心态、行动,所以没有能及时地识破庞涓的暗算。他应召而去,又失去了宝贵的双腿。这可以说,孙膑的"知人之智"还有不够的地方。但是孙膑毕竟是孙膑,他足智多谋,在沉痛地反思了这一切后,当然读懂了庞涓其人,开始深层地"知庞涓其人"了,所以利用齐国使者的来访,逃出了魏国,投奔齐国。庞涓没有能料到孙膑的这一招,被他逃出了自己设置的牢笼,这是庞涓没有能深层地"知孙膑之智".
此后事情的发展是庞涓越来越不了解孙膑与自己,而孙膑却越来越了解庞涓与自己,因此双方打仗,庞涓必败是注定的了。
其后在公元前353年,魏国攻打赵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齐威王本想请孙膑为将军,孙膑很有自知之明,辞谢了,只担任个军师。这可能还有一招智慧,就是我孙膑不出头露面,让你庞涓不能摸清齐军的底细。这样就变成我知你的谋略,而你不知我的谋略。
齐国将军田忌原来打算领军直至赵国救援,孙膑想出妙计,就是引军直奔魏国的大梁,直接攻打它的都城。因为此时魏国的精锐部队都用在攻打赵国方面去了,那么城里必定空虚得很,这一攻打必定使得魏军放弃赵国而急忙来自救。正如孙膑所料,魏军果然这样做了,而齐军就在魏军返回途中的桂陵地方以逸待劳,狠狠打击了他们,大破魏军。这就是有名的一举两得的"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的故事。根据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记载,在桂陵之战中齐军大败魏军。从这里可以看到,孙膑与庞涓在知人、知己方面综合水平的高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