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谈人际:知人又知己(2)
2010-03-17 10:07
过了十三年,魏国又和赵国联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的将领田忌还是采用直扑魏国大梁掏老窝的方法,迫使庞涓赶快离开韩国来救大梁。孙膑
过了十三年,魏国又和赵国联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的将领田忌还是采用直扑魏国大梁掏老窝的方法,迫使庞涓赶快离开韩国来救大梁。孙膑又出奇谋了,他对田忌说:"魏国兵很勇敢,一向看不起齐国兵,认为是胆小鬼。我们就来个因势利导,命令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造十万灶,第二天造五万灶,第三天造三万灶。"这里要说一说,什么叫"十万灶"、"五万灶"、"三万灶"?今人主要有两种解释,举个"十万灶"的例子来说,一是说供应十万人吃饭的炉灶,一是说十万个炉灶。前一说法是十万人,而炉灶多少不知道;后一种说法是炉灶十万个,但吃饭的人数不清楚。虽然不能断定谁是谁非,但不太要紧,因为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根据炉灶可以判断出军队的人数来。庞涓行军三天,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已经超过半数了。"于是他舍掉他的步兵,用轻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一直在观察形势,看到庞涓上钩,估计这天晚上庞涓会追到马陵,他就埋伏了重兵,还在一棵大树上削了皮,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字,并约定:"晚上一看到有火光亮起来,就往那儿射箭!"有意思的是,庞涓真的来了,他想看树上写了什么,就取火照着看,还没有看完,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就自杀了,临死说了一句话:"遂成竖子之名!"
到最后庞涓又一次"自知",是自知智慧已经穷尽,兵败已经无可挽回了,该结束自己的生命了。但是他又清楚地"知人",这一下你孙膑这个小子成名了。果然如庞涓所料,在马陵一战后,孙膑名扬天下,而他的兵法也流传到今天。
我们如果用老子的理念来解读,那么庞涓与孙膑这两位均是高智商的一对一的"自知"与"知人",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知人"要"智",不容易!"知人"有浅知,有深知,有个深度的问题;有片面的知,有全面的知,还有个广度的问题。同样"自知"要"明",也不容易!明到什么程度?是一点之明、一片之明,还是通体能明?孙膑吃过庞涓的亏,被断了腿;庞涓又连连吃了孙膑的亏,一连败仗,最后丢了命,就是在"知人"与"自知"中较量,在"智"与"明"中角逐。最后胜利者非孙膑莫属,这是因为孙膑是真知了庞涓与自己,而庞涓非真知孙膑与自己。
试看"桂陵之战",既然你庞涓被孙膑打得大败,那么你得痛下决心,好好总结教训,好好进修进修兵法。此后经过了十三年这么长的时间,你应该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上面很有长进了。你应该对对手孙膑以及自己有很深刻全面的了解了,不应该还是那么心高气盛,大意轻敌,从而在"马陵之战"中已经不是老子说的"几丧吾宝"了,而是全部把"吾宝"丧失了。
相反我们看孙膑,他吃亏后能反思总结,在《史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成长的信息。比如到了齐国后,碰到这样一件事情。田忌经常跟齐国的贵族子弟赛马赌博,孙膑就叫田忌尽管下大赌注,保证他赢。他要田忌用下等马和别人的上等马比赛,用上等马对付别人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付别人的下等马。结果三局中输一局,赢二局,终于获取齐王的千金。此后写"桂陵之战"、最后写"马陵之战",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所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以及"知人之智,知己之明"的情况,已经是炉火纯青了。一个在不断进步,一个不进步,或进步甚微,那么孰胜孰败,其实在开战之前就可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