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人际交往:处实不居华(2)

2010-03-17 10:40
来源:百家讲坛 作者:姚淦铭
讲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下,这第38章中老子说的话,比较难懂,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

  
  讲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下,这第38章中老子说的话,比较难懂,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这是说,失掉了“道”而后有了“德”,失掉了“德”而后有了“仁”,失掉了“仁”而后有了“义”,失掉了“义”而后有了“礼”.“礼”是缺少忠信的表现,是乱的祸首。所谓的前识先知仅仅是处于道的虚浮,是愚蠢的开始。这是说,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道、德等都发生了变化,而后是一层一层往下移动生发,最后出来了“礼”(包括法).因此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很深刻,如果人们把“礼”的深层应该内含的东西,像道、德、仁、义、忠、信等都剥离了,那么不就是成了“忠信之薄”了?这就是“薄”得只剩下一层表面的“薄皮”了,那就只是礼节的外表,而真正内涵的意义、作用、价值都抽掉了、剥离掉了。如果用这种表层的、表面的、稀薄的“礼”来搞人际交往、搞人际关系,那么怎么不是“乱之首”呢?大家想想啊,我们看到的许多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歪门邪道,不都是离不开那些请客送礼、送回扣、送红包吗?不都是在“礼”上大做文章,做足文章吗?
  
  我们再来看一位被人们称为“布衣教授”的季羡林。他是着名的大学者,他留过洋,做过北大的副校长,可是他一辈子朴实无华。
  
  据说有一次新生报到,一个外地来的学生,看到一个像学校工友样子的老人就请他为自己的行李照管一下,就去办事了。结果去了很久,当他回来的时候,那个老人还在那里为他看管这行李。后来他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先生。
  
  他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的人。他老穿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就几年前,他还像农民一样,在燕园的池塘里撒点洪湖的莲子,生出荷花来,被称为“季荷”,
  
  他把自己住的房子叫做“抱朴居”.他的“抱朴居”里,家具朴实无华,书桌、书架都是老式的普通家具。他的感情也是见素抱朴、朴实无华。他说:自己生在乡下,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他为什么把自己住的房子叫做“抱朴居”呢?这里就有他的理念。先说什么叫“抱”?抱就是抱持、守住的意思。什么叫“朴”?现在的“朴”字其实里面含有两个字,一个就是“朴”字,是树木的一种叫朴树;还有一个字是“朴”字,王充《论衡》中说:“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就是指没有加工过的原木,那当然是朴素、朴实、质朴了。古人还很有意思,将木材的这种保留原来样子的“朴”引申为人的质朴、淳朴;朴字还引申为做生意的本钱、成本,这也很有道理;今天简化成一个字了。那么什么叫“抱朴”呢?这个理念就是从《老子》那里来的啊!《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见素”就是显现素,就是现出素朴的本色;“见”就是现,“素”是未被染的本色生丝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保持,要守住朴素本真,不为外物种种欲望所诱惑。季羡林处世待人就是这样,与老子所说的理念相合拍。
  
  说到“抱朴”,古代有一位叫抱朴子的,这就是东晋的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这个人的家庭背景很有意思,祖父辈既有出仕当高官的,又有成为有名的道士的,因此他既有官宦的血统,又有道士的血统。少年时候饱尝亡国的悲痛,此后又生平坎坷,这样的情况,使得他以“儒道双修”为立命之本。他外面是运用儒家的一套,而内里是运用道家、道教的这一套,这就叫“出处两得”.但是比较起来,他还是偏重于道家这方面,他写的着作就叫《抱朴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