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处世智慧:如何潇洒过一生(3)
2010-03-29 10:02
清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一书中指出,以外物言,无论功名富贵。主张毋嗜欲杀身,论证说:鱼吞饵,蛾扑火,未得而先丧其身;猩醉醴,蚊饱血,已得
清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一书中指出,“以外物言,无论功名富贵。”主张“毋嗜欲杀身”,论证说:“鱼吞饵,蛾扑火,未得而先丧其身;猩醉醴,蚊饱血,已得而随亡其身;鹚食鱼,蜂酿蜜,虽得而不享其利。”聚财富者,“不以义取”、不“乐善好施”,也将有性命的危险。这就是老子说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的道理。如此,你能潇洒起来吗?这叫“为利所役”、“为利所累”。
在古代,“烈士殉名”者,比比皆是。在今天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官位权势是福也是祸,是乐也是忧,是天堂也是地狱,它具有二重性。对它善处之,则为福、为乐、为天堂;不善处之,为它所累,则为祸、为忧、为地狱。身处高位者,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使自己成为“责备之地,嫉妒之门,怨尤之府,利害之关,忧患之窟,劳苦之薮,谤讪之的,攻击之场”。若不知进退,将有生命的危险。所谓“位尊身危”是也。如此,你能潇洒起来吗?这叫“为官所役”、“为官所累”。
解脱“名利之累”的智慧
那么,如何解脱“名利之累”呢?答曰:凡外物皆“平淡视之”,一平淡,便能潇洒起来。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既需要以“物重于身”的理念激发人生存发展和追求名利的欲望,推动社会前进,又需要以“身重于物”的观念来淡化过于强烈的名利意识,以缓解由于利益冲突和权力之争而尖锐化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调解人的生活节奏,维持个体生命的心理平衡。否则,由权、利之争就会导致许多历史悲剧。
道家“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在现代文明中至少可以起到一种解酒剂、清醒剂的作用,为某些淡泊名利的人提供理论根据,也为某些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首先,应该树立“身外之物”的观念。所谓“身外之物”,是说钱财、权势和虚名等皆是身体以外的东西。它既不能随人生而带来,也不能随人死而带去,所以把它称为“身外之物”,表示对钱财、权势的轻视之意。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把“不追求名不追求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每当人们在生意场失意或者遭遇其他失败之后,常常会听到一句劝导的话:“名利不过是身外之物”,这使失败者在心理上得到调解和平衡,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把人们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所以,鲁迅先生指出:“大约钱是身外之物。带不到阴间的,所以一死便成为清白鬼了。”
其次,要淡化做官心理。人们常常依据道家的人生哲学,主张淡化名利意识,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论过去或现在,每当居官之人被解除公职之后,人们总是安慰他说:“无官一身轻。”他们解职后也往往会自我安慰说:“从此之后,我无官一身轻,咱们痛痛快快地叙他几天。”邹韬奋先生也说过:“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终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