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对于这一篇很多人都说老子是愚民政策,但我认为是一种管理的最高境界。我们做管理最好的局面就是员工会自动自发的努力工作,而不是通过控制让他们去努力工作。员工自动自发的把工作做好就是无为而治。
要达到无为而治的局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过二个层次才能真正的做得到。
第一层次是有所为
任何的组织在建立初期都要有所为。有所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制度,一个没有制度或制度不能够严格执行的组织,连管理都说不上,哪里还有无为而治呀,所以有所为是无为而治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为管理者有的事情是要做的,有的事情是不要做的。如果什么事情都做都掌握在你的手里,是很难把管理做好的,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就是深得这一点。公元前209年,曹参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请他去任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由他来辅佐齐王治理齐国。曹参到齐国担任相国时,齐国是一个拥有七十座城市的大封国。当时刘邦刚刚夺得天下,建立了汉朝。但是经过秦末战乱加上四年的“楚汉战争”,社会经济一片破败凋敝,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对于这样的局面,曹参召集当地的能吏来想办法,大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都无从下手。正当曹参发愁的时候有人说,胶西的盖公有治国的才能,曹参便亲自去拜访,盖公对曹参说:“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静,不生事,不扰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就安定了。百姓安定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参听了他的话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政策,他不准官员去打扰百姓,严惩做坏事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原来动荡不安的社会日趋稳定,百姓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太平日子,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西汉丞相萧何年老病危,惠帝亲自去探视。惠帝估计萧丞相的病好不了了,所以就问萧何,将来谁可以代替他的丞相职位。萧何推进曹参,曹参到朝廷担任汉丞相后,依然遵照治理齐国时的清静无为的方针治国,要求丞相府的官员对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全部照章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对萧何时所任用的官员,一个也不加以变动,原有官员依然各司其职。曹参对他们按职权范围该处理的事情,从不加以干预。因此在朝廷丞相变动的关键时刻,没有引起任何波动,朝中君臣和原来一样的相安无事,朝政也和原来似的井然有序。我们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曹参就是有些事情有所为,有些事情有所不为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清朝的乾隆皇帝对此也有深刻的体会,有一次太子向他请教如何治国,他说:“不聋不瞎不配当家,有的事实要一抓到底,有的事情要放手让别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