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孝道与生俱来(2)

2011-05-16 08:40
来源:一元一 作者:清远
汉以后的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在极高的地位。很多皇帝亲自向群臣和皇子讲解《孝经》,有的亲自撰写解释《孝经》的
 
汉以后的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在极高的地位。很多皇帝亲自向群臣和皇子讲解《孝经》,有的亲自撰写解释《孝经》的文章,有的命人将《孝经》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唐玄宗不但两次亲自注释《孝经》,诏令天下,家家收藏,还亲自书写《孝经》,刻石立于太学。南宋时,宋高宗除将御书《孝经》赐给宠幸的臣子外,又将御书的《孝经》颁发给天下的州学。金元时,规定各级学校都要使用唐玄宗注释的《孝经》。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孝经》是帝王治天下的大经大法,极力推行。清康熙皇帝时,刻出“满汉合璧”的《孝经》。雍正皇帝时又规定儒童考试要根据《孝经》出题。乾隆皇帝为敬老大摆“千叟宴”,规模达到三千人。为了倡行孝道,各朝又制订典章法律,对不孝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隋律》、《唐律》都把不孝列为“十恶”之中。清代规定,杀死父母的,不但处以斩刑,还要毁掉其全部财产,连此人的老师和地方官也要受到牵连。在大力提倡和严厉惩处的同时,各朝又进行了极其广泛的宣传活动。一方面是表彰孝子、孝女,对他们的孝行(包括愚忠愚孝)大加宣扬;另一方面是在各种启蒙读物中,普及孝的知识,向儿童、精通文墨者乃至不通文墨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市民宣传孝道。在识字教育的《百家姓》、《三字经》中,在道德教育的《名贤集》、《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中,在对儿童教育的《弟子规》、《神童诗》中,在对女子教育的《改良女儿经》、《闺训千字文》等读物中,处处渗透着孝道。至于元朝郭居敬编撰的古代24 个著名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更是家喻户晓。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民国建立。孙中山先生曾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当代中国哲学家任继愈先生在《谈谈孝道》一文中说:“‘五? 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是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纵观孝道传承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把孝道捧到天上或踩入地下,都是偏激的,孝道应当回归到公民道德教育的位置上来。万善德为本,而孝道又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孝的今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怎样才能和谐呢?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传统,有个法宝,这就是尊老爱幼。
 

说起尊老,我们强调一个“孝”字。我们现在大力弘扬孝道,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适应我国家庭养老为主的这个实际情况。我国的养老格局是: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我国的老年人,就全国来说,99% 在家中度过晚年。在农村则几乎100% 在家中度过。这就要求儿女必须尽孝道。不然的话,我们的养老保障体系再健全,也代替不了亲情慰藉和天伦之乐。而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2005 年,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在全国31 个省做了一个调查。调查表明,在我国广大农村,孝道的传承出了问题。52% 的子女对父母态度麻木,农村吃的最次、穿的最破、住的最差的,是老年人。我国孝道意识淡化的原因有三:一是“文革”把国人的思想搞乱了;二是社会转轨中一些人重利轻义;三是有些人盲目学习西方。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说起爱幼,我们强调一个“教”字。教字的构成,左面是个孝,右面是个反文,先学孝道,再学文化,德才兼备,才成其为教育。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和基础,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们爱幼,就要给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感恩和孝道。“从小懂得孝父母,长大报国好儿郎”。只有从娃娃抓起,加强对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才能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接班人。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的人,他怎么可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长大后怎么可能回报社会、勤政为民、效忠国家呢?古人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就是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