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曾国藩那样修养自身(2)
2010-07-27 09:38
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大致守住了这五个字,使得他在腐败的晚清官场中不入浊流,不陷卑污。 他当时用什么样的办法来监督自己呢?除和师友一起互相帮
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大致守住了这五个字,使得他在腐败的晚清官场中不入浊流,不陷卑污。
他当时用什么样的办法来监督自己呢?除和师友一起互相帮助监督之外,主要是靠写日记。他有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早上起来想起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了好处,心里很羡慕。于是他就批判自己,每天讲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灵魂深处却是那么羡慕金钱,这很卑鄙。下午他到一个朋友家里去,知道这个朋友得了一笔别敬,心里又很羡慕。他回来后补日记,说上午刚刚进行了自我批评,下午又犯这个毛病,真可谓下流。
翰林院清闲,给了他读书的好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发愤苦读先辈大家之作,如诸子百家,二十三史,韩、欧、李、杜等人的文集。他也读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实用之学,如兵书、荒政、水利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大事做准备。
咸丰帝初登大位的一年多里,曾国藩一连上了五道著名的奏疏,都是针对当时时政,反映社情民意的。
他甚至敢于直接批评咸丰皇帝,指出咸丰有三大缺点:谨于小而失于大;徒尚文饰,不求实效;自以为是,听不得批评意见。要知道,这个奏疏的背景是皇帝至高无上的时代,批评皇帝,重则杀头,轻则撤职。
自己的努力再加上运气好,使曾国藩在当时的官场上春风得意,飞黄腾达。他中翰林后,十年七迁,37岁便已是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没有后来的时事剧变,曾国藩也会在十年二十年后入阁拜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世的一位贤能名臣。然而命运却把他从平静的书斋官衙里推到血火刀枪的战场中,这个转变的结果是造成他的非同寻常的事功。
做事步骤
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让事业蓬勃发展
崇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咸丰二年(1852)末,一个改变命运的巨大机遇降临到曾氏的头上。这便是前一年起义的太平军冲出广西,向江南进军,东南各省陷入战乱之中。为了配合正规部队的作战,朝廷在江南各省很快任命了43位团练大臣。这43个团练大臣,后来死的死,走的走,几乎都没有办成什么事,惟一一个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的就是曾国藩。他的做大做强,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请求朝廷批准在长沙建立一个大团,人数不多,只有1000人。朝廷同意了。他一接到朝廷的指令,就把罗泽南、李续宾这些他最亲信的好朋友调来,利用他们原来在湘乡的团练基础,把1000人调到长沙,编成三个营。这些人拿薪俸,穿军服,每天训练。他们工资比别人拿的高,待遇也好。不要做别的事情,每天操练,听候命令,这实际上就是军队。
曾国藩在长沙城里训练一支新的军队,这就跟长沙城里的其他军队形成对立。那些士兵原来都是懒散惯了的,八旗、绿营完全都是老爷兵,根本不训练。此外,曾国藩为了地方上安定,大开杀戒。凡是遇到有作乱的抓了就杀。所以省里的行政官员很不满意。于是,他就给朝廷打报告,说现在南部很乱,北部相对安定些,请朝廷允许我到南部去镇守。朝廷同意了。然后他到衡阳,很快就在那个地方建立水陆两支人马,20 个大营,共18000多人,号称2万,在衡阳建立了一支军队,浩浩荡荡。这样,他就从民兵师长变成一个正规军队的总司令。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他率领这支军队,一路北上,很快把武汉打下来了。并征得朝廷同意去打南京。湘军是民兵,不是朝廷的正规军队,曾国藩却向朝廷要到了这个首功的项目。然后他率领这支军队打南京,做大做强做到这一步,也就是做到最高了。
真正的做大做强何其艰难!有一个千难万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多乐少,败多胜少。从衡阳出师到打下武汉,这七八个月里曾国藩历经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四散溃逃、湖南军政两界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的羞辱。他打了败仗,回到长沙,长沙把城门关起来,不让他进。一个堂堂朝廷大员,为国家的事情打了败仗,竟然连自己的省城也进不了,这个羞辱非比一般。直到武汉打下,才一洗前辱。
经过一个短暂的胜利时期后,曾国藩来到江西,很快又处于战事胶着状态。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曾国藩在江西安徽一带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这期间,曾国藩遭受到江西官场的排斥,湖南官场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弄得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从朝廷到地方都不能容的异类,以致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
面对这一切,曾氏都忍了,他用湖南乡间的一句土话来安慰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一个好汉牙齿被人打脱了,连血一起吞到肚子里。
为人原则
尽可能地减少负面影响,全力以赴于大目标
淡然对待不公正待遇
湘军有很重的私家军队的味道。当时野史记载,对于湘军,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但曾国藩的一纸手令,他的部属可以为之千里驱驰,可见湘军私家军队的性质。当时,从武汉到南京,千里长江江面数以万计的战船上,飘扬的都是写着斗大“曾”字的帅字旗,给人一种“东南已是曾氏天下”的感觉。曾国藩心里当然知道这样的局面。一方面他需要这样,另一方面他又要提防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他启用满人做湘军名义上的统帅。私家性质的军队一向为当国者所防范,眼下的当国者又是满人,其防范又更进一步。满人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汉民族,靠的就是军队,他自己夺得天下靠的也是军队,所以军权是不能轻易授予汉人的。这一点,曾国藩作为一个满腹诗书的翰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