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管理之决策--
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企业决策就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获胜的方针政策或策略、技巧、措施。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往往决策失误,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任何一种决策,其前提是价值取向的判断取舍。
价值取向的判断取舍的前提是占有足够的信息源(直接的、间接的;正当的、隐蔽的)和对问题观察的角度(高度、广度与深度)。
文学反映的是生活中深层的东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东西。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正是清皇朝的康乾时代。在曹雪芹的笔下,是封建末日。
曹雪芹的笔下,王熙凤是有才能、有魄力的治家能手,但是又是一个奴隶独裁专政的代表。
贾政把管理家族的重任托付于她,以致造成后来的恶果。贾政在用人决策上的失误基于他的价值取向判断的错位和观察的片面性。王熙凤管理的不得志和失败,完全是一个失落的独裁者的写照。
当然,在决策中,一些利益熏心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者,可能利用公权谋私、损害集团企业利益,谋取私利。现今,不乏一些贪官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跳跃着。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决策权利,谋取个人、家庭利益。
我们的企业决策往往习惯于经验主义,拍脑瓜子决策,摸着石头过河。
红楼梦与管理之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管理决策的要害。文学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在于她的创新。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
在思想上,她那关于美的毁灭的悲剧性主题的深刻展现;对中国封建社会全部上层建筑相当深刻而又比较彻底的批判;对于几千年来一直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命运的深刻同情,并对她们的聪明才智进行尽情的赞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
在艺术上,塑造形象的现实主义手法,立体式地以展现生活场面为主而不是以单线情节为主的艺术结构。
这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创新永远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主题,只有创新,企业才永久。
贾探春是利益为重的积极改革者。在《红楼梦》五十六回中,曹芹以一个章回的篇幅,完整地描绘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经济改革故事,并塑造了与王熙凤完全不同的管理权威贾探春、薛宝钗。 阿里巧巧
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贾探春凭借自己对当时正处于萌?状态的市场经济的敏感,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这样一来,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就被改造成了一个生产性的种植园,捉襟见肘的贾府经济也因此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再看看:薛宝钗的改革。薛宝钗的改革理念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超越了贾探春的改革。
例如贾探春只看到承包的种种好处:"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薛宝钗的改革,考虑到承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她清醒地意识到,能够直接承包并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仍是不服的。如果不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承包就可能因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而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因此,薛宝钗所提出的物质层面的改革主张,受到承包者和众人的普遍欢迎。
企业在运作管理过程中,由于长期一些禁锢思维的缘故,往往不能跳出框框。那么,这时,就需要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管理者,提出创新的发展规划和措施,为企业摆脱困局创造条件,使企业实现新的飞跃。
(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