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这样的境界,无疑堪称崇高的理想主义者,孙子的确了不起,但更加了不起的是,孙子同时还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在他的心目中,“求全”只能是一面旗帜,一种理想,如果拘泥于“全胜”,而忘记战争厮杀这个残酷的铁血事实,将“理想”和“实际”简单地等同起来,则不免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般自欺欺人了。换言之,孙子清醒地认识到,一味追求万全之策是不现实的,因为“先作万全之计,然后图彼。得之则大克,不得则自全”,“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云云,只能看作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很难有真正的万全,更不应为追求万全、争取圆满而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以至错失战机,陷于被动,与成功失之交臂,图虚名而招实祸。
正因为孙子早已将这层关系明了于胸,所以他在高举“全胜”这杆大旗,于理念上汲汲追求万全之策的同时,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却一直磨励着“战胜”这把尖刀,注重“取偏”的实效,特别强调突出重点,剑走偏锋,主张集中兵力,寻找突破口,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扩大战果,克敌制胜,“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孙子指出战略家最大的过错,在于不分主次、轻重和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由此可见,在“兵圣”孙子那里,理想上求“全”与操作上重“偏”是高度统一的。孙子真正明白了“舍得”这层道理,即有舍才有得,得与失是辩证统一的,因而强调五“不”:“途有所不由,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攻,军有所不击,君命有所不受”,绝不能为求“全”而大包大揽,绝不应为“全胜”而放弃“战胜”,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正合,以奇胜”。应该说,孙子这种剑走偏锋的思维方式是充满深邃的哲理的,其“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基本理念正与老子的名言“多则惑,少则明”所体现的精神旨趣相吻合。
显然,孙子有关“求全”与“取偏”的辩证思维,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终极目标与阶段任务的统一。这在今天也不无启迪意义。“求全”只能是理想,是旗帜,是鼓舞人心,激励士气的美妙图景,“取偏”才是现实,是手段,是真正可以践行、可以落实的选择。至于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更有必要借鉴孙子的用兵艺术和人生智慧,做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分清缓急,甄别主次,开拓重点,把握关键,集中兵力,各个突破,以求获得最后成功。
(责任编辑:智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