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战计”是策划者与竞争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时所采取的计谋,它包括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等六计。当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时,任何一方都不存在速战速决、浑水摸鱼和乱中取胜的机会。这时,只能步步为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频更其阵、警以诱之,静不露机、假之以便、借局布势、乘隙插足,最终以达到战胜的预期目的。在现代商战中,如果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策划主体以相同的策划目标展开策划,并且彼此之间实力相当时,势必会出现十分激烈的竞争局面。这时,策划人可以在不改变策划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变换策划方案,推出与其他主体无争的策划活动,减少与其他策划主体的正面冲突,从而实现自己的策划目的,这就是在策划竞争中的“偷梁换柱”。
“败战计”是策划者竞争失败时所采取的计谋,它包括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等六计。失败是竞争的常见结果,有竞争就必定会有失败。战争如此,策划以及其他任何工作也都是如此。处在失败境地的竞争者应如何应对劣势?如何反败为胜?如何挽回败局?这正是“败战计”所要回答的问题。策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策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突发危机,或政策陡变,或财力不能到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策划者首先要解决的是信心问题,在失败中求生存,在失败中寻找机会,力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创作完成的历史巨著,上起战国(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公元959年),纪事1362年,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封建统治和帝王们的经验教训,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是一面历史“巨镜”,所以宋徽宗评价它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赐名为《资治通鉴》。这部著作是毛泽东主席最爱读的历史书籍之一,《资治通鉴批注》系他的读书笔记,极具治国价值,备受后人推崇。
《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该书融汇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写的是1700多年前魏、蜀、吴三分天下,互相征伐的故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讲述了人世间四个关键字:《红楼梦》的“情”、《水浒传》的“义”、《西游记》的“斗”、《三国演义》的“谋”。而“谋”的化身是诸葛亮(公元181-234年8月),字孔明,人称卧龙,他与另一谋士庞统(字庞士元,人称凤雏)齐名。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任策划总监,他很快解决了刘备的生存问题,后又部分解决了刘备的发展问题,但在与另一位谋略家、为曹操服务的策划总监司马懿的斗智中,因战略的偏差(如过分依赖、相信与吴国联盟)、下级执行人才水平差(如马谡)、管理与策划不协调(刘备的后代无管理才能)等原因,“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和敬业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中国策划不但充满智慧,而且极富艺术性、戏剧性。如同武术、书画、京戏、烹饪一样,中国策划其实是一门功夫。
竞争对于人类是永恒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参与竞争,只有任人宰割,死路一条;但参与竞争而不会变通,缺少谋略,也难以成功。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人类的策划实践从未中断过,大到国家体制、国家战争,小到人生追求、婚姻家庭,无不需要策划,无不需要运用策划的智慧。
(责任编辑:萧山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