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正名——中国式管理的基础

2010-03-08 09:25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邵雨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一旦人民不知所措,那么,混乱必定产生。

 
首先,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管理?答案很简单,四个字:礼乐败坏。在孔子看来,礼乐败坏是导致社会混乱无序的根本原因,所谓“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一旦人民不知所措,那么,混乱必定产生。因此,孔子希望能够恢复礼乐,“拨乱世而反之正”。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便是正名。
 
◎为何需要正名?
 
《论语·子路篇》云: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等你去治理政事,你先做哪件事?”孔子回答说:“一定是纠正各种名分。”这令子路无法理解,不敬之辞竟然脱口而出:“真的是这样吗?老师你迂腐了,为什么要去纠正名分?”孔子似乎也有些生气了,说:“真粗鲁啊,子路!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应该保持沉默。”接着孔子讲述了“正名”的重要性:“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说话不能顺理成章,做事就很难成功。事情做不成功,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无法兴盛,就会导致刑罚不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君子纠正了名分就可以说得顺理成章,说得顺理成章则一定可以行得通。”说完之后,孔子对子路的无理冲撞根耿耿于怀,批评道:“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对“正名”的看法。“正名”便是“纠正名分”,为什么需要纠正名分?因为当时很多人不按名分办事,天子观赏的舞蹈,大夫却私自在自家的庭院里表演,天子祭祀时演唱的诗,大夫们祭祀时私自演唱,这类事层出不穷。孔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故此,他将“正名”视为“为政”的首要工作。
 
当然,最根本的是“正不名”必然会导致“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和“民无所措手足”,一旦如此,天下何以天平?人民何以安身?“修己安人”与“内圣外王”便成了一句空话。
 
◎“正名”“正”什么?
 
“正名”如此重要,那么,“正名”究竟应该“正”什么?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