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信仰之道(上)(5)
2010-03-10 10:45
从这家企业的德行上看,这家企业是亲近于大道的。如果他们更加自觉地将为众生服务上升为企业终极不变的信仰的话,这家企业就很有希望。 我们知道
从这家企业的“德”行上看,这家企业是亲近于大道的。如果他们更加自觉地将“为众生服务”上升为企业终极不变的信仰的话,这家企业就很有希望。
我们知道,没有信仰,作为一个混日子的个人,好象是行得通的。反正随大流就行了。虽然难免空虚、烦恼,觉得活着无意义,觉得成作所为无价值,但那毕竟是在个人的领域中,于社会公众没有多大的损害。那种个人的空虚、痛苦毕竟还没有什么渠道向着社会和公众蔓延。但是搞企业就不一样了。企业行为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最主要的社会行为。如果这些行为不是出自某种信仰的根基、信仰的土壤的话,这些行为将以什么为宗旨呢?以什么为依据呢?没有宗旨、没有依据的行为落入社会领域,将是什么样乱七八糟的情形呢?这些行为给社会带去的将是什么呢?给行为者自己留下的又将是什么呢?
个人行为由于其总地讲影响面小,有时不值得看重。但企业行为由于其作为社会行为所以影响超过个人生活的范围,直接对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构成影响,所以,它不会不受到社会本身的普遍关注和严重关注。并且,社会的本质决定了,社会是可以对那些有损于社会利益的社会行为进行强有力的制裁的。
就我国而言,每年都在出台新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越来越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这些法律、法规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就是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的。一方面,是保护那些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行为;一方面,是打击制裁惩处那些有损社会利益,有损人民利益的社会行为。
对社会总体而言,这些具体的法制建设工作,是着眼于保护社会的主体──人民──的利益的。整个法律体系,所有法规、条令集合起来,首先是一张保护人民利益的“网”,是保护性的,是保护网。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一旦要靠近人民,就被这张网挡住,捕获。所以,法制建设,主要是侧重于设法保护社会的基本利益、人民的基本利益。对企业而言,其作用和意义主要在于“检验”企业行为,而不是在于“指导”企业行为。
那么,企业行为靠什么指导呢?靠企业信仰。企业依据信仰行事,然后接受社会法制体系的检验,并接受以人民利益需求为主体的市场的检验和选择,这就是我理解中的一种切合实际的模式。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因为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我们看到,要企业家精通法律体系是不现实的和不必要的,精通法律者,几乎要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法律研究和法律实践,他会是一位律师,但很难同时是一位企业家。同样的道理,企业家的精力、时间投放在市场研究、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企业活动中,要企业家通晓法律、法规,然后再照着去办,也是不现实的。然而,并不会因为这样,法制体系就会对企业行为“网开一面”,放弃对企业行为的检验和惩罚。
接受“法制”和“市场”的双重检验,可以说是企业行为的“必由之路”。要办企业,就要在这条“必由之路”上走;要办好企业,就得保证在这条“必由之路”上通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