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读三国谈人才流动

2010-03-19 09:40
来源: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作者:郭济兴等
人才流动是从战略全局上充分利用人才,从战略未来上更好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具有巨大的心理功能和社会效应。

读三国谈人才流动

 

《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以此来说明当时的社会风尚,极力称赞孙权的“礼贤下土”和“纳奇寻异”,劝说和打动鲁肃。鲁肃经过斟酌、选择,终于改变初衷,投奔了孙权。从此,他们君臣相济,鲁肃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雄才大略。
 
“君择臣,臣亦择君”,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不足为奇的。而“臣亦择君”,却难能可贵。正是这个“臣亦择君”;造成了三国时代如现代所云的“人才流动”的生动局面。有人认为,三国时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同为中华民族古代历史上思想文化最灿烂的片断,而“人才流动”,既为这一段历史增辉添色,又是推动这一段历史的一个动因。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功地描写和渲染了这段五彩纷呈的“人才流动”画面。
 
诸葛亮高卧隆中并非是执意要老死林泉。正所谓:“凤翱翔于千仞今,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他是在“以待天时”,选择明君。张松、法正、孟达背刘璋而事刘备;许攸、张郃、高览离袁绍而投曹操;赵云弃公孙瓒而追随刘备;徐庶别荆州而入新野;关羽虽被迫暂时降曹,却能“约法三章”,终 于出了许昌,辗转千里,重新回到刘备身边。其他如甘宁归吴,王平投蜀等等,不论是静中等待,还是动中选择,抑或是被迫“跳槽”,均足以说明,三国时期的人才总还享有令人欣羡的很大程度上的流动的自由。
 
人才流动是从战略全局上充分利用人才,从战略未来上更好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具有巨大的心理功能和社会效应。
 
人才流动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此处不用我,自有用我处;此处不重用,展翅觅高枝;此处遭猜忌、别找好环境。这样就可以使人才找到合适的单位和工作,既能够发挥其专长,又能够造成催人奋进的激励环境。孙权不用庞统,庞统可以投奔刘备,终于当了刘备的副军师,虽然时间短促,但也显露了他非凡的才能。如果当时刘备不改变耒阳县令的任命,觉得不称其志的庞统,还可能再来一次流动。徐庶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弃刘表而投刘备,实指望“共图王霸之业”,可惜不久被迫做了曹操的部下,从此郁郁寡欢,一言不发,一生再没有什么作为。导演这场悲剧的是曹操。曹操因为重视人才的价值,竟劫持徐庶的母亲作为人质,迫使徐庶来到许昌。对曹操来说,徐庶即使不为自己出力,也从此剪除了刘备的“羽翼”。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这样做无可非议。对徐庶来说,却是强扭的瓜不甜,“身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更严重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徐庶本已识破庞统搞的“连环计”,也不向曹操道破。从人才使用的角度来考察,可以看到,不许流动,对人才本人、对用人者,确是纯害无益。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