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进一步认为,一个人若能保持内心清静,阴阳二气就处于和谐状态,就能保持身心健康。
三、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生命关怀,提出了一系列养生之道,这里仅介绍几种:
(一)阴阳协调
道家认为,“气”是生命形成的物质基础,它虽无形可见,但对生命存在却非常重要,所以道家学者普遍重视养气。老子最早提出了“抟气致柔”的养生观,主张长久地聚集、持守体中之气,使人体内始终保持着如婴儿般的旺盛和谐的精气,如此才能使生命力强盛,不受任何外力的侵害。
庄子提出了“听气”说,主张以虚灵明觉的精神状态,任凭气在体内自然流行,不作人为的干扰。他认为人体之所以会生病,原因就在于体内阴阳不调,二气相伤,故主张调养阴阳二气,使其处于和谐状态。这种阴阳协调的养气说同中国传统中医原理和现代气功理论都有相通之处,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二)形神兼养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由形体与精神组成,只有精神和形体处于和谐状态,人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在形神二者之中,老子更重视精神修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精神修养原则: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啬”是指减少心理活动,爱惜精神,颐养天性。
庄子主张形神兼养而以养神为主。他认为修养形神的关键是要排除外物的干扰,不为俗务所累,保持内心的平和状态,使形神不离,形神相守。《淮南子》同样主张形神兼养,指出养神的关键在于善加养护,避免过度的消耗;养形的关键在于使之平稳,避免过度的劳累。
(三)动静相资
在中国哲学中,“动静”不仅是哲学范畴,也是养生学范畴。从总体上看,老庄更重视“静”的作用。老子曾提出“静为躁君”的观点,认为虚静是躁动的主宰,人的生命只有处于宁静状态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庄子进一步认为,一个人若能保持内心清静,阴阳二气就处于和谐状态,就能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