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庄子的人性素朴论与德行修养观(二)(3)

2009-10-16 16:48
来源:中国思想论坛 作者:萧汉明
如果“去性而从于心”,则“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如果“去性而从于心”,则“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缮性》)人一旦失去了本性而任随心意驰骋,那么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出现以己之心去窥探他人之心的局面,即“心与心识知”。然后附加以礼乐之类的文饰,增益以仁义之类的广博识智,以图纠正民心。而其结果却适得其反,礼乐之类的文饰涤荡了民性的质朴,仁义之类的广博识智使单纯的民心沉溺其中。于是民众开始陷入迷惑与动乱而不能止,无法复归其原初的素朴之性。故庄子主张“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即不要开启人的心智,而要开启人的本性,顺应自然而动。“人之天”指人的心智,人之心是天生的器官,是人体的局部,故称为人之天;“天之天”指人的素朴本性,整个人体都是天然生成的,人的素朴本性与生俱来,故为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达生》)开启人的自然本性,就能养成好的德行;而开启人的智巧,只会萌生残贼之心。不要厌弃天生的素朴本性,不要忽略人的持之以恒的修持功夫,这样人便能接近于自己的本性,成为真正的人。

庄子智慧

所谓真正的人,就是庄子在很多场合讲到的真人。《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真,是未受仁义之类意识形态与外物的撄扰而保持不变的人的本性。诚,指天地以及万物的最为本质的真实存在,如《徐无鬼》所云:“吾与之乘天地之诚,而不以物与之相撄”。将这种天地之诚转化为人心,就是人的胸中之诚,故《徐无鬼》又云:“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诚,则能顺应天地万物之情而不至受到物的撄扰,这就是真人。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