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从《庄子》看齐文化(5)

2010-06-10 11:22
来源:文史哲 作者:蔡德贵
而对主观世界,庄子要求人们贯彻贵齐说。从认识主体的主观世界来看,认识对象是整齐划一没有差别的,这叫齐彼此。认识的对象其性质是相对的,没有
而对主观世界,庄子要求人们贯彻贵齐说。从认识主体的主观世界来看,认识对象是整齐划一没有差别的,这叫齐彼此。认识的对象其性质是相对的,没有任何分别,无所谓大,无所谓小,无所谓高,无所谓低,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以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物论》)。事物质的规定性是不存在的,天地之大可以看作稊米,而毫末之小却可视为丘山。
 
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也是相对的,不可能判断出是非,这叫做齐是非。“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因此,“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齐物论》)
 
再进一步,庄子认为人作为认识主体认识对象也是齐等的,这就是齐物我。“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这样,庄子就通过孔子之口得出一个结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他认为,只要做到齐彼此、齐是非、齐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精神境界。
 
从庄子的贵齐说,可以看出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是他看到了人的认识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免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具有相对性:认识主客体的相对性、认识标准的相对性。指出这一点,无疑是庄子在认识论上的功劳,超过了他以前和同时代的哲学家。但庄子由此否认主体和客体的差别,否认认识有一定的标准,从而论证了知识的不可靠、对象的不能知,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不可知论。
 
其二是从一切对象的自身及其相互关系中揭露出矛盾,从矛盾性又说明对象是相对的、不稳定的,并进而否定了这些对象。从揭露矛盾方面来说,庄子哲学是有辩证法因素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庄子否定了儒墨两家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儒家把孔子看成绝对标准,子贡有“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孟子有“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的话,墨子有“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墨子·天志》)的话,都把自己当成判断真理的绝对标准。庄子能对此加以否定,所以章炳麟认为庄子旨在发明平等义,“齐物者,一往平等之谈”(《齐物论释》)。但从另一方面说,在庄子看来,矛盾只是单纯的破坏因素,因而他不能正确理解矛盾,从而解决矛盾,而是相反,把矛盾引向了单纯的否定,这就有了一定的消极性。
 
三是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看到了矛盾的转化。生与死,寿与夭,大与小,高与低,贵与贱,是与非,物与我,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相互转化之中。这说明他对矛盾同一性问题有所认识。在这一意义上,庄子对辩证法有一定的贡献。但庄子把这种矛盾转化看马绝对的,不承认矛盾转化是要有条件的,使他把矛盾同一性无限夸大,以致掩盖,否认了矛盾的斗争性,最后也就等于取消了矛盾,否认了事物的差别,必然会走入否定客观真理的道路。
(责任编辑:青城论道)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