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刚:道家的管理艺术(3)
        2010-10-28 10:52
        
        《老子》第六十八章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这里的不武、不怒、不与,都强调了对暴力、刚强的警惕和慎重,而恰恰是这种不逞
        
  《老子》第六十八章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这里的“不武”、“不怒”、“不与”,都强调了对暴力、刚强的警惕和慎重,而恰恰是这种不逞勇武、不施暴力的竞争与管理之道,使管理者能达至“善战”、“善胜”的最高境界。隋末著名大将尉迟敬德刚降唐时,因一起投降的原刘武周的将领纷纷反叛,他也遭人怀疑,被李世民部下囚禁,主张杀掉他以绝后患。但李世民对这员猛将却是一见如故,倍加信任。一番推心置腹的动情沟通,李世民把情感的力量发挥到极至,耿直的尉迟敬德从此甘愿为李世民肝脑涂地,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今天的管理者或许应该牢记:刚性的制度使员工被迫服从;而柔性的文化则使人心悦诚服。
 
  第二,在管理中的控制方式上要尽量避免以刚制刚的对立,实现以柔克刚。以柔克刚是道家辨证智慧的基本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深深地渗透进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而成为其基本的行为方式。一个最经典的例证是太极拳。以柔克刚是太极拳中最核心的法则,与对方交手时,太极拳手讲究跟随对方之劲路,随屈就伸,借力打力。对方虽然刚劲十足,招数变幻无穷,但我总的原则是以柔化刚,以柔克刚,让对方的力量在我的柔劲中消遁。对方进入你的防护圈,会陡地发现有劲没处使,或是劲力突然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无形中力穷劲尽。所以真正的太极高手,其内劲往往忽隐忽现,若有若无,见之有形,按之无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反,刚劲则是有限的,不仅有限,而且还很容易耗损和自伤。古谓“四两拨千斤”,实是避实就虚、以柔克刚智慧在武学上的生动体现。
 
  管理中真正有效的控制之道也必然是这种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的体现。面对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进攻,面对人际关系激烈尖锐的矛盾,我们的管理者若能用无形的柔性方式接招拆招,则无疑可以避免两败俱伤的结局。美国著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曾在其办公室面对一位不速之客长达10分钟之久的恣意谩骂,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只是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神气注视着这位攻击者。对方愈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那无礼之徒没有遭到抵抗,好比“打出去的拳”全扎在棉花上,终于渐渐地平静下来。末了,他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又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第三,在对管理者本人的素质修养上,老子的刚柔辨证智慧也昭示我们: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时刻做到谦下不争,虚怀若谷,不断地吐故纳新,博采众长。管理者必备两种“若谷”、“上德”:一是有“度”,管理者要培育自己广阔的胸襟,无私的情怀,宽宏的肚量,豁达的气度,不但不能主观武断,固执己见,锱铢必较,鼠肚鸡肠,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要能直面“异己”,善待“异心”,包容“异类”,聆听“异见。二是有“容”,即管理者要像广纳百川的江海一样甘居下游,集思广益。世界上优秀的管理者,大多不是依靠什么管理天赋,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谦下虚心、广纳兼听、如饥似渴、兼收并蓄的结果。老子通过江海成为百谷之王的事实启迪我们:管理者既不应忘记自己的“王者使命”,有成为商海领袖的抱负和理想,更不应忘记老子“善处人下”的管理箴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二十二章)”。管理者务必避免高高在上的做派、居高临下的训斥、指手划脚的命令、盛气凌人的武断,力戒“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领会道势如水、自然流注、不争而利、无为而治的哲学意蕴,以一种谦下、虚心、平和、包容的“自然”态度孕育“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管理艺术。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