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论语》智慧:你安心吗?

2009-07-13 16:5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傅佩荣
儒家的教育目标即在助人恢复本心的向善自觉,同时以政治及社会各种合理的规范来助人完成心之要求。

如果有人间我:念《论语》要由那里着手?哪一章是了解孔子思想的入门关键?那么我的回答是“宰我问三年之丧”(《阳货》)这一段记载。可惜的是,许多学者对“三年之丧”早有成见,加上若不经过“结构分析”,也不易欣赏这一章的微妙转折。

孔子是哲学家,两次公开强调自己的思想“一以贯之”,但是《论语》所记多为简单对话,无由彰显任何完整的观念系统。幸好他有一位喜欢思辨及批评的学生宰我,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使他有机会说明外在规范、内心感受、生命成长三者之间的连贯性,从而为儒家人性论奠下了基础。

首先,宰我质疑“三年之丧”,认为守丧期间不行礼乐,将使礼坏乐崩,人文世界随之瓦解;同时,自然世界一年为循环之期。那么守丧何不也以一年为期?他的意思是:外在规范是相对的,可以更改的。

孔子不与他讨论人文与自然这些外缘条件,却把焦点直接指向人心。如果守了一年之丧以后,就恢复平日的生活享受,请问:“于女(同汝)安乎?”(《阳货》)你心里安不安呢?换言之,孔子认为守丧三年才会心安。外在规范是为了适当表达内心感受而制定的。

问题又来了。既然谈到内心感受,如何避免主观上的自由心证呢?宰我当场就让孔子下不了台,他回答:“安。”孔子只好说:“女安,则为之。”一个人若是内心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不深,任何外在规范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为何孔子认定“不守丧三年,心就不安”呢?在宰我离开教室后,孔子接着谈到理由:“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十二个字正是我们了解儒家人性论的出发点。人心对父母的深情,原来是由具体的成长经验所孕生的。小孩子生下来到了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孔子的观察居然如此平实。可见伟大的哲学必由平实的经验开始。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洞识能够针对人心之安与不安。

儒家的教育目标即在助人恢复本心的向善自觉,同时以政治及社会各种合理的规范来助人完成心之要求。容我重述如下。“三年之丧”代表伦理,“于女安乎”代表心理,“子生三年”代表生理。人性是由生理、心理、伦理三者连贯而成。生理上一旦长成大人,未必记得幼时所受照顾,伦理上的规范终究是相对的,但是心理上的感应能力却是终身不可忘的。因此,儒家人性论的焦点在于“心”之自觉能力,它是以生理为基础,并以伦理为发用的。由于心之安与不安确有程度之不同,所以说“人性是向善的”,儒家的教育目标即在助人恢复本心的向善自觉,同时以政治及社会各种合理的规范来助人完成心之要求。

(责任编辑:明德)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