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孝悌与慈爱(上)

2009-07-29 09:52
来源:一元一 作者:佚名
孝敬父母,兄爱弟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我们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孝梯观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敬老孝亲的典范 。

孝悌、慈爱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要的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视孝悌、慈爱为仁、义的基础和前提 ,是“人伦之公理”。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对于父母而言,基本的伦理规范是父义母慈,有时慈也为父母共同的伦理规范,具体表现为以慈育儿、爱子教子等;对于子女而言,基本的伦理规范是孝,具体表现为善事父母、养亲敬亲等。许多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孝慈与“忠君”、“爱国”相联系,使孝慈这种调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上升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传统的孝慈观,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生活仍有许多可供借鉴和继承的内容。

一、孝悌

孝悌,是传统道德中处理家庭关系的重要规范。孝的观念,早见于《书》、《诗》等文献,渊源久远,影响至深。中国有句古话云:“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首 。”汉以后统治者往往标榜“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谥号每称“孝文”,“孝武”,足以见孝在传统道德中特殊重要的地位。究竟什么是“孝”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老部》解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在许慎看来,“孝”是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划的“老”字,下部是个“子”字,子女“善事父母”,即为“孝”。“孝”产生于处理家庭人伦关系的需要,孔子是孝道的奠基者。孔子的伦理学说就是以仁学为核心,以孝道为基础而展开的。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论孝且把孝悌并称。“孝”讲的是父子关系,“悌”讲的是兄弟关系。《论语·学而》曰 :“其为人也孝悌。”朱熹注曰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传统的孝悌观,肯定了亲子、兄弟之爱,强调要善待亲人,是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