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2)

2010-02-03 11: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杨庆中
可见,《困》卦六三之所以凶,乃在于该屈之时不愿屈,想屈之时不能屈。结果必然是自取其祸。 《周易》重视屈,同时也强调伸。《系辞传》中说:《
可见,《困》卦六三之所以凶,乃在于该“屈”之时不愿“屈”,想“屈”之时不能“屈”。结果必然是自取其祸。
《周易》重视“屈”,同时也强调“伸”。《系辞传》中说:“《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是《解》卦上六爻辞。大意是说,王公发箭射击据于高城之上的恶隼,一举射中,无所不利。此爻是讲如何除去居于高位的小人的问题。“隼于高墉之上”是阴险凶狠的小人居于高位,又处在当去未去之时,此时君子若有韬略在胸,动而锄之,必然一举成功。孔子引用这条爻辞,就是要说明屈伸往来之理。“藏器于胸,待时而动”,即君子身上预藏成器,等待时机而行动,是“屈”。“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即君子有所行动而毫不迟疑,是“伸”。屈伸相感,则是“成器而动”,即先预备现成的器用然后再行动。
可见,《解》卦上六之所以“无不利”,是由于它在时机不到的时候,能藏器在身,“屈”而等待;时机到来的时候能动而不括,“伸”而有成。苏东坡说:“夫君子之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贾谊论》)欲取远而先有待;欲就大而先能忍,这就是屈伸之道。
春秋时期越国的两位大臣文种和范蠡的不同遭遇就能说明屈伸问题。此二人,尽忠忧君,经邦济世的谋略都是差不多的。但一个功成身退,做了大富翁;一个流连忘返,成了刀下鬼。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一个能伸能屈,一个能伸不能屈。史载文种和范蠡同在越王勾践身边称臣,共同帮助勾践洗雪了国耻,打败了敌人。据说勾践在灭掉吴国之后,曾摆宴庆功。群臣欢呼雀跃,喜形于色,惟有勾践面色不欢。范蠡猜透了他的心思,知道勾践不愿意把灭吴之功归于臣下。因此,暗自作出了激流勇退的打算。范蠡向越王请求退休,越王却沉思半晌,提出愿与范蠡共分越国,并强调,范将军若不遵命,就杀掉他。范蠡知道共分越国是虚,惨遭杀戮倒有可能。于是悄悄打点行装,带着家人,泛舟而去,最后在齐国做了大富豪。范蠡离开越国后,曾写信给老朋友文种,告诉他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同欢乐,劝他早离是非之地。可惜的是,当文种收到范蠡的来信后,称病不朝,也想做归隐的打算时,勾践赐死的宝剑已经送来了。据载越王所赐之剑,正是吴王夫差命功臣伍子胥自刎的那把“属镂”剑。
从《周易》的角度说,文种、李斯的悲剧,就是没有处理好“屈”与“伸”的关系。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之时,文种作为一个谋臣可以说是得时有位,因为勾践需要复仇,文种怀有韬略。而当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文种仍身居显位,就是有位无时了。因为文种忠君忧国之心不改,勾践阴险毒辣之性已彰。结果必然是时位乖离,因位而招祸。相比之下,范蠡在勾践用人之际,能够因时得位,施展经邦治世之才;在勾践如愿以偿之后,又能因时而变,谋求经商致富之道,所以总能立于不败之地。由此看来,贤明之士的一屈一伸,实在是“惟变所适”,“与时偕行”的明智之举。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