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凡是父母所喜爱的,子女应尽心尽力去成办;凡是父母不喜欢的,子女应小心谨慎加以排除,不要去行持。
由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尊重非同一般。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想什么就做什么,不随顺父母的心意,根本不考虑父母乐不乐意。你们也想一想:从小到现在,自己是否维护过父母的心?可能我们所做的,多数是父母不喜欢的事,而父母喜欢的,恐怕成办得很少。虽然有些是无能为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有些是可以去做的,只因从小没有这种概念,不觉得父母是至高无上的对境,也就没有去尽力而为。
在古代,孝顺的孩子绝不会这样,只要是父母喜欢的,他们会想方设法满足父母。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其实父母如果有德行、有修养,子女按他们的想法去做,肯定不会错。有些年轻人觉得:“父母都老糊涂了,又没有文化,问他绝不会有好主意。”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老年人是有远见的,而且对子女很关心,以善心出的主意必定有价值。所以,我们做事应该先看父母的心意,父母所讨厌的,尽量不要做,这样对你方方面面也有好处。
晋朝有位将军叫陶侃,他小时候死了父亲,母亲把他含辛茹苦养大。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有什么过错,从不轻易放过。他二十几岁时,在县里当小官,专门监管渔场。一次,他派人将一坛腌鱼送给母亲品尝。母亲推知是公家的东西,不但没享用,还令差役把它带回去,并附了一封信说:“你做官,随便拿公家的东西给我,不但没有叫我高兴,反而叫我替你担忧。”陶侃见信后,羞愧万分,从此终生不忘母亲的教诲,再也没有贪污过,成了晋朝著名的清官。可现在的社会,父母即使不让孩子贪污,甚至再三地规劝,恐怕孩子也不理睬。这样一来,孩子将来势必要感受痛苦。
所以,古代做人的道理,我们非常值得学习。尤其是在家人,不管处于哪个社会阶层中,对自己行为都要有约束,做什么之前,应常听取长辈的意见,其实这就是孝顺。我们尽孝于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孝养,还要听从他的教诲,这一点很重要。
通常来讲,孝养父母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而言则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