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儒家生死观 确定生命行进的方向(3)

2010-04-27 09:58
来源:教育网 作者:源作者
( 三) 超出个人生活层次,摆脱死亡恐惧 人为什么怕死?因为死亡毁灭了自己的一切,死亡使自我的生活完全中断,自我拥有的一切完全丧失,死亡对人们来
     (三)超出个人生活层次,摆脱死亡恐惧
 
     人为什么怕死?因为死亡毁灭了自己的一切,死亡使自我的生活完全中断,自我拥有的一切完全丧失,死亡对人们来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东西。可是,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你可以有自由的选择,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死亡却是任何财富金钱权力意志等都改变不了的生命结局。所以,仅仅立于生活的层面来看待死,内心必会产生无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人们在必不可免的临死前,体验到的全是刻骨铬心的巨痛,那么,这种状况就足以毁掉人生前获得的所有的幸福,一笔勾消生活过程中的一切快乐。
 
     换个角度,如果人们超出个体生活的限宥,立于生命存在普遍性的基点,那么,面对死亡,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和恐惧。在儒家看来,除了生活层面的物质性生命,人还有精神生命文化生命。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则在面对必死的人生结局时,刻意于追求“杀生成仁””舍身取义”,或者去求得“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认为崇高之道德品格、伟大之功业、完美之诗文可以传之后世,个人之生活虽然中止了,而生命却借助于立德立功立言的中介永恒且不朽了。由此,他们便在精神上超越了死亡,可以在临终前消解死亡的恐惧与痛苦,如文天祥就义前留下的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精神超越死亡的真实写照。明儒罗伦(号一峰)明确提出:“生而必死,圣贤无异于众人也。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唯圣贤乎!”因为圣贤所作所为具有超越性,可以使其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与历史同在。
 
     经验事实告诉人们,每个人都难逃必有一死的命运。这个必然指的是人肉体的生理生命。现代人来说,只有超出个人的生活层面,把生活与生命统一起来,追求生命的超越性,也就是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常存,才能摆脱死亡的恐惧。现代社会也有许多的人物,他们虽然个体已经死亡,但却常常被人们提及。如邓小平、雷峰、徐悲鸿等等。他们被人们铭记的理由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在自己的一生之中,或立功、或立德、或立言、或兼而有之。做出了他们自身的生命努力,取得了相应的成就,获得了死而不亡的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儒家生死观中对死亡的超越,不象西方宗教那样热衷于死后世界的构造,而是致力于生命精神的超越,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超越意识高扬了人的生命精神。这种“不朽”的事实虽发生在死后,但引起“不朽”的事实却发生在生前。只要人在生活过程中,尽职尽伦,努力工作,争取在相应的岗位上有所建树,做了有益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事情,就能够摆脱纯粹生活层面的困扰,获得精神超越的喜悦。通过自身的努力,个体生命可以在历史的无限展开和延续中获得永恒,这样的认知,必然会减弱对现世死亡的恐惧和痛苦。从而实现对死亡的一种超越,在与死亡的对峙中获胜。
 
     (四)复归天地,死而不亡
 
     实际上,当人们从传统的儒家人生哲学中吸取了养料,立于普遍性生命的视野来看生死,必可发现:死亡只是个人的生活的中止,而非生命的终结。儒家讲:“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正蒙·太和篇》)。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和万物一样,生死只不过是气的变化形态,人的生命是宇宙这个大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人之亡,意味着着复归于气,人的生命回归于宇宙的生命洪流之中,参与到整个宇宙大生命的创生过程中去了,从而趋于永恒,并没有真正的消亡。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固然必会死而朽去,但生命本身并未完全消失。因为“我”在这个世间的创造物还存在着,“我”的生命也就存在;因为“我”在这个世间曾与他人培育了浓浓的亲情、友情、人情和爱情,许多人都留存着与我的记忆,所以,“我”的生命信息、行为痕迹还在这个世界上留存下来,成为了不朽,我还活在人们的精神中、回忆中、情感中,我仍然在寰宇之中存在。我的死亡并不是真的彻底消失,这将大大降低人的死亡恐惧。人生本无意义,个体人的到来是父精母血的随机组合,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万千生物一样。人渺小而柔弱,却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生命的历程神奇而短暂,“芦苇”要为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人始终行走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和设定意义的征程中。儒家生死观就是儒家对人生意义的一种理解和设定,对它的研究解读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价值选择,从而确定生命中行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