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幼儿园小朋友学习秩序
讲到儒学,一定会讲到孔子。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他所处的是一个没有秩序的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混乱的社会状态之中,人能否实现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按孔子的说法,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太混乱了,所以他出去14年周游列国。为什么要出去?我给他4个字:寻求秩序。
什么叫做秩序?到幼儿园看看就可以得到启发。比如说大家玩得起劲,老师说孩子们把队伍排整齐,他们会非常有秩序地把队伍排好。通常情况下,个子最矮的在最前面,个子最高的在最后面。孩子的个子有高有低,老师说把队伍排整齐,并没有叫个子高的蹲下来,跟个子矮的一样高。
秩序本身必然体现差别性,秩序是对差别性的重新排列。有秩序不仅仅是外观很美,只有在有秩序的情况下,个子矮的在前面,个子高的在后面,任何一个都不会挡住前面的视线。在这样秩序重新规范的结果下,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它本身的作用和功能。基于秩序前提的这样一种功能的发挥,实际上就是和谐。
人间秩序依“天道”而建
古人觉得一个社会要使它良好地运行,必须要有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所建立的原则是什么?就是“天道”两个字。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在根本上就是一种生活事实,人的活动不和天的运动相符合,是不可能达到生产目的的,也就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观天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的伟大,同时也领会到人本身的伟大。今天我们知道有四季,可古人一开始并不知道季节。春天播种,冬天死亡,但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到了春天又开始生了。这样规整的自然秩序,哪一个现象只会在哪一个季节出现是一定的。古人把握物候变化,不仅仅了解天的自然运动,还演绎出某种观念,通过自然秩序的把握来实现人本身的生产目的。
人观了“天道”,领会到自然秩序以后,试图要把握这个自然秩序,并且把这种自然秩序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使人类社会也能显现出像自然秩序一样的美好。
自然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法则,能够独立地完成它的生命。这是整个自然界的和谐。当人被这个社会建构起来以后,一定要建立起一种秩序。这种秩序的建立必须以一种最高原则来作为榜样,或者作为建立的基础。正是这种观念之下,“天道”被看作人间秩序得以建立的最根本原则。
“礼”是天地自然秩序的模仿
如何来建立这样一种秩序呢?人生活的社会制度在儒家那里就是“礼”。儒家讲的这个“礼”,原来就是社会制度。“礼”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是有等级的。“礼”作为一种有等级的社会制度,按儒家本来观点,是天地自然秩序的一种模仿。
既然天地有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万物跟它联系,不同的现象呈现给我们,那么当制度建立起来后就一定要体现一种等级。有等级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不平等?没发现哪种政治结构在形式上是没有等级的。等级是一种制度的外观、形式。平等是一种价值,可通过很多不同的形式来体现,两者完全是两个东西。
社会当中人太多了,如何与人交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身份,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地位,在自己的地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获得他应该有的报酬。这就是礼这个制度建立的本意。如果大家都能这样,这就是和谐。和谐是秩序的产物,没有秩序就没有和谐。
礼作为社会的一种制度,是以“天道”作为自己效法榜样的。正因为礼本身所效仿的对象是天道,是具有神圣性的,或者干脆作为一种人间的秩序,它原来就是天道秩序的人间化,按礼的教导去做,按礼的样子去生活,这本身就是神圣的。
这样一种秩序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动,最后解体了,孔子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就着急,因为原来很好,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状况中,如何实现人作为人的价值,这就是孔子很焦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