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西汉中期大规模的边防防御建设(二):边塞的构成

2009-07-08 18:2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汉代的边塞,是一个庞大的国防工程体系。它的构成,并非“长城”一词给人的印象那样,只是接连不断的一条城墙。

四、边塞的构成

汉代的边塞,是一个庞大的国防工程体系。它的构成,并非“长城”一词给人的印象那样,只是接连不断的一条城墙。实际上,这个体系是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墩台、烽堠和粮秣武库等军事设施,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藏等综合功能,并配置有长期驻军守备的线式防御工程整体。这个体系,是以因地制宜、据险置塞为原则而构筑的。所谓因地制宜,一是指巧妙地根据所在地形条件来构筑工事,二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选择合适的质材为建筑材料。所谓据险置塞,主要是指利用天险御敌而言。这个体系的构成,大致可以分为城墙、城障、亭燧、烽台及军用道路四个部分。

(一)城墙

城墙是组成长城防御体系的主干部分,它是集阻障、防护、据守、观察、隐藏等功能于一身的线式防御建筑物。由考古调查可知,汉边塞之城墙蜿蜒绵亘于山岭、沙漠、草原、绝壁等诸多复杂地形之中,其构筑的材料和方法,则因地形、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段,也互不相同。

试举数例如下:

敦煌玉门关附近的西汉长城的最高一段,建在当谷隧以东约300米处。现存城墙系用流沙、散石、红柳或芦苇筑成。这完全是与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相应的,因为这一带没有黄土及石材,只出流沙与小石子,而附近的沼泽地中则生长有芦苇或红柳,于是筑城时便就地取材,以流沙、石子和芦苇等物掺和筑墙、层层上铺,一般每层的厚度为20--30厘米左右,整个墙体的高度可达数米。

现存遗迹保存较好,沙粒与石子已牢牢压实,与芦苇枝、红柳枝条粘结在一起,十分牢固。通过考察还可发现,西汉敦煌郡的长城大体沿疏勒河畔修筑,遇到湖泽、碱滩则或有间断,径以湖泽、碱滩为“墙”。

属于酒泉郡东部都尉管辖的“北大河塞”,其塞墙的修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双重的粗石板垒起而填以砾石;另一种是仅用压紧的柴枝作成。

塞外列城中南面的一道城墙,在锡尼乌苏以西,都是用石块垒砌而成,从锡尼乌苏向东,有一段是由石片包外而内实夯土,再向东行,则全部为土筑而成。

各地汉长城的宽度与高度,也无定制:上述玉门关附近的长城遗迹现高3.2米,厚2米;“北大河塞”的两种墙体的基宽至少为2.5米,高度可达3米;而“塞外列城”中南塞墙的石筑地段基宽一般为3.5米,顶宽2.5--3米,残高在2--2.5米之间不等。而乌兰苏木胡勒嘎处的北塞墙则是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笔直的砂土垅,现高仅有1米左右,其外(北)侧为浅宽的人工沟濠,土垅的宽度约有5米,沟濠则宽8米,说明这一段长城似以沟为主5。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