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朱元璋第一谋士:具有传奇色彩的军师型军事家刘伯温(二)(2)

2009-07-10 10:3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朱元璋听完刘基的诗大喜。一席对话,让朱元璋对刘基的印象由一个术士变而为一个酸儒,再变为一个张良般的谋略之士。据说,刘基当时就向朱元璋呈上

朱元璋听完刘基的诗大喜。一席对话,让朱元璋对刘基的印象由一个术士变而为一个酸儒,再变为一个张良般的谋略之士。据说,刘基当时就向朱元璋呈上了《时务十八策》,只是记录失载,后人无法得知具体内容。但从后来他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却足见其见识之高远、智谋之远虑。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身边两三个月后,陈友谅杀死了自己的主将徐寿辉,篡位,改国号天完为汉,建立政权。此时朱元璋政权的东面是张士诚所建的周,西面是陈友谅所建的汉,北面是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想要成就帝业,最大的威胁来自陈友谅和张士诚。当时一般将领的想法是先灭掉力量比较弱的张士诚,夺取他处于长江三角洲的富饶土地。但刘伯温却不同意这种看法。

他对朱元璋说:义军四起,群雄割据,元朝大势已去。元帅心中所顾忌的只有陈友谅和张士诚二人。张士诚只是个私盐贩子,肚无点墨,胸无大志,时战时降,只求自保,不足为虑。可是陈友谅就不能小看他了。他虽渔民出身,但浪迹江湖,野心很大。他先杀恩公倪文俊,后杀统帅徐寿辉,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为王,国号大汉,年号大义,对人民很有诱惑力和号召力。论地盘,他据长江中上游,地势险要,又是粮仓之地;论实力,兵强马壮,特别他的水兵战船千只,樯桅如云,其实力确实在您之上。而且他一心想统一天下,又想与张士诚联盟,确实不好对付。

朱元璋听到此,面有难色,急问刘伯温如何对付。刘伯温告诉他说:如今,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可是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陈友谅一灭,张自诚势孤,存亡便由我了。陈张既平,就可挥师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告成。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这番精辟的议论,心里豁然开朗。刘基的分析高瞻远瞩,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唯一正确战略方案。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五年的用兵战略,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从此,刘基便在朱元璋的身边参赞军务,事无大小,朱元璋都要向刘基咨询。朱元璋称刘基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对人说起来,也常把刘基比作汉初的张良。

二、龙江大捷,小露锋芒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并且调集舟师,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向东直指应天,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

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语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无日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

2005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刘伯温兵法》封面

据说,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这番话之后大喜,立即赐他宝剑,拜他为军师,有不服者斩之。诸将悚然听命,于是有了龙江大捷。《明太祖实录》记载了这次战役的成果:俘获陈友谅兵卒二万余人,获巨舰名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者百余艘及战船数百。此后,朱元璋的军队能够浮江而上,取安庆、九江等战略要地,都基于这次战役的胜利。此役仅在刘基投奔后的两个月,充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