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古代兵器基础知识系列之七:甲(一)(2)

2009-07-16 12:2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战事连年不断。“兵戈乱浮云”,攻击性兵器不断改进,促使防卫装具进一步坚固、完善。甲的制作工艺相当完备,形成了一套比较系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战事连年不断。“兵戈乱浮云”,攻击性兵器不断改进,促使防卫装具进一步坚固、完善。甲的制作工艺相当完备,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制度。皮甲的防护功能和卫体面积都较前增大,成为战斗中的主要防护装备。在湖北曾出土了战国早期的12领比较完整的皮甲:全甲由甲身、甲裙和甲袖三个部分组成。身甲又有胸甲、背甲、肩甲、肋甲等共计20片甲片编成。甲片尺寸较大,最长的达26.5厘米。甲袖左右对称,各由13列、52片甲片编成,编联成下面不封口的环形,成为上下大小可以伸缩的袖筒。甲裙由上下四列甲片编成,每列14片甲片,自左向右叠压,固定编缀,然后再上下纵联,整个甲裙上窄下宽,便于下肢活动。身甲和甲裙均在一侧开口,便于穿着,穿好后再用丝带结扣系合。古人把这种用丝绳缀联起来的甲叫作“组练”。这些皮甲在古代的车战中与盾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地防御青铜兵器的攻击,所以那时各国军队都装备皮甲。

关于皮甲的制造,《考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制甲首先得选择原料,最好的皮料是犀牛皮和兕(sì音四)皮,兕是一种独角野牛,样子很像犀牛。据说用兕皮制做的甲可用200年,犀牛甲可用100年;这两种兽皮合起来缝制的甲能用300年。其次是鲛革,即鲨鱼皮制做的甲,也很坚固耐用。那时,吴国多用“水犀之甲”,楚国多用“鲛革、犀兕以为甲。”有了上好的皮革,工匠还得量体裁衣,根据穿着者的高矮胖瘦,画出样式,量好尺寸,经过良工的精心缝制,才能做出得体合身,坐、起、跪、拜皆便的甲衣北方的燕国曾以制造精甲而闻名列国。据说那时燕国几乎人人都会制做铠甲,所以没有专门制做铠甲的“函人”。

在车战中甲是主要的防护装具,几乎每名武士都配套铠甲,所以军中兵员实力又往往以铠甲数目表示,如“披练三千”、“带甲十万”等。当铁甲出现以后,皮甲、藤甲仍是少数民族军队的主要防护用具。比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曾经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南蛮首领孟获,在作战时,“身穿犀牛甲,头顶朱红盔,左手挽牌,右手执刀,骑一头赤毛牛,……”还有一段关于藤甲的故事,说的是蜀国东南700里,有个乌戈国,国主名叫“兀突骨”,身高一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食;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他手下的军士都穿藤甲:那藤生长在山涧里,盘缘在石壁上,那里的人们采集这些野藤,浸在油中半年,然后取出来晒,晒干了再泡,这样反复十多遍,才能用来编成铠甲。这种藤甲穿着在身,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不人,称为“藤甲军”。但是兀突骨率领他的藤甲军与蜀军作战时,却遭到惨败。那油藤甲不浸于水,却抵不住火。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