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诸葛亮把他们引入峡谷,先用火烧,再用石炮击,3万藤甲兵如陷火海,全部丧生,场面惨不忍睹,诸葛亮本人也不禁垂泪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演义毕竟有所夸张,不足为据。但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各类皮甲确实是军队中长久使用的防护器具。特别是犀牛皮、兕皮、水牛皮、鲨鱼皮坚硬厚重,又有韧性,青铜兵器和一般的轻型铁兵器难以刺穿,防护力相当强。那时的军队兵马均披甲,以蔽刀箭。青铜由于脆硬,一直用来锻打成片,钉缀在甲衣的胸部背部,起到盾的某种作用,保护身体重要部位。所以青铜制品一直作为皮甲的附属物,而终未取代皮甲。这样直到精锐的钢铁兵器问世以前,皮甲作为防护战具在军中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宋朝、元朝军队中皮甲作为一种轻便防护装具仍与铁甲一起使用。而许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直到全国解放前夕仍使用皮甲皮盔。
从战国晚期到东汉,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铁铠逐渐代替皮甲成为主要的防护装备。铁铠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策·韩策》中称之为“铁幕”。那时的铁甲用于防护手臂部分。“铠”字原意就指:厚重、坚实。西汉时,人们称铁甲为“玄”即黑色的意思。汉武帝时,有位著名的骠骑将军叫霍去病,他生前曾先后6次西征匈奴,屡建功勋,却年仅24岁就因病去世。为悼念这位早逝的英雄,汉武帝“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其送葬。当时,用玄甲军送葬是十分隆重的葬礼。这种场面虽然我们已无法看到,但模拟送葬军阵的陶俑群,却在2000多年后被人们发现了。1965年在陕西咸阳杨家湾,一座相传是汉丞相周勃的墓地附近10个土坑中,出土了彩绘陶俑2500件以上,其中40%的陶俑身上披着铠甲,虽式样不同,但都涂成黑色,上面再用红色或白色区划出片的细部。这组陶俑正是象征身着披玄甲的军队,它形象逼真地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金盔铁甲武装起来的军容。
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多处汉代遗址上发掘出许多铁甲片。经专家考证,那个时代的铁甲正逐步由粗陋到精致,经历着一个更新变革的过程。原来是用较大的长条甲片编制成“札甲”,虽编制简便,但活动不便,后改用小片甲片编制成“鱼鳞甲”,作工更加细致。从保护部位上,由仅保护胸背的形式增加有保护肩臂的“披膊”及保护腰胯的“垂缘”。出土于呼和浩特的一领西汉铠甲就是带有“披膊”和“垂缘”的札甲,全甲共有600多片甲片编成,重11.1公斤,而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的一领铠甲则是带有“垂缘”的“披膊”和“鱼鳞甲”,全甲共由3008片甲片编成,总重20.2公斤,其制工异常精美。
(责任编辑:梦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