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南倭北虏”是明朝的两大边患。“南倭”是指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北虏”是指与明中央政府敌对的北方蒙古族。“两患”的性质全然不同,但都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内政外交。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南倭”与“北虏”之祸相继解除,都要归功于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
戚继光画像
戚继光庙
庙在台州市椒江区东山西坡,明初时为海门城隍庙,戚继光在台抗倭时多驻于此,后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必祀戚继光,现为戚继光纪念馆。
戚继光,祖籍河南,嘉靖七年生于山东鲁桥(今济宁市东南)的一个军人世家。戚继光的父亲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有方。戚继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染,怀抱忠心报国之志。当时,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越来越甚。日本武士、浪人、海盗等,在日本官府的支持和怂恿下,与中国沿海的地方官僚、土豪、奸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在中国万里海疆大肆烧杀抢掠、为害百姓。长期生活在沿海的戚继光对此十分痛心。
嘉靖二十三年,17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负责山东一带的沿海防守,从此开始戎马生涯。上任伊始,戚继光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南倭”,他立下雄心壮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嘉靖三十一年,戚继光参加了山东的武举考试,在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一举考中。第二年夏天,戚继光被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佥事,开始全面参与防海抗倭。此后的十余年间,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再到广东的万里海疆,哪里有倭患出现,哪里就有戚继光的威武身影,就有“戚家军”的猎猎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