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抗金大将袁崇焕:河山赖有英雄气 长使风光物色新(二)(2)

2009-07-29 11:4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屡败屡试 终登金榜 袁崇焕初赴乡试落选后,在县学又攻读了3年,继续赴考,却再次落榜。他觉得气馁,顿生不求功名之念,但父亲坚决要求他继续再考,

屡败屡试  终登金榜

袁崇焕初赴乡试落选后,在县学又攻读了3年,继续赴考,却再次落榜。他觉得气馁,顿生不求功名之念,但父亲坚决要求他继续再考,并常来县学督促。时值边事频仍,袁崇焕主意已定,一边研读四书五经,一边学习兵书,暗下决心:事不过三,若第三次再考不中,就投笔从戎。

这样,袁崇焕攻经文、习武学,不知不觉3年已过,乡试又临。此时已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八月,丙午科乡试开考,时年22岁的袁崇焕再次前往桂林赴考,此次终于考中举人。

袁崇焕中举后先回到藤县报喜,宴请两位学官恩师。之后与父弟家人一起回东莞县水南村拜谒祖宗,又到宝安县拜祭祖墓完毕,方回到白马莲塘耕读备考。次年二月,袁崇焕赴京参加会试以考取进士。

会试之期,各省举人、国子监监生等云集京城应试,僧多粥少,独木难跻,此时又值浙党与阉党奸臣当道,任人惟亲、惟银,所以如鲫举子屡次三番赴京考试均名落孙山,无缘金榜题名。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二月至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三月,袁崇焕先后5次赴京应试(其中一次恩科),5次落第。他的《下第》诗,最能反映连连落第的失望、苦闷、无奈的心情: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袁崇焕连连落第,科举考试艰难固然是其原因,但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万历帝(明神宗)朱翊钧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朝事荒废,朝廷统治机器严重失灵,朝廷上下,官员短缺,各部门有政无官,形同虚设,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到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中央九卿要员中空缺一半,有的署衙竟无一人,就连内阁大学士朱庚任职3年,都还未见过皇帝一面。到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时,内阁仅首辅叶向高一人,六卿仅赵焕一人,都察院连续8年无正官,全国半数以上的州府没有知府,而新科文武进出及教职数千人,却待命在京无人管。开科取士成了朝廷“例行公事”,阉党宦官“惟钱是举”疯狂敛财之道。直至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女真族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称汗,脱离过去与明朝的隶属关系,公开与大明为敌,窥视大明江山。万历帝才始觉骇然。于是在国家边事危急又缺官、缺才之际,重新起用东林党人,并寄予厚望。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袁崇焕第六次赴京城应己未科会试,此时正是辽东(辽阳以东,泛指山海关外)多事之秋,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劫掠辽东各地城池要塞,锋芒强劲,所向披靡。辽东经略杨镐统兵24万讨伐后金、溃败而返,朝廷甚为惊恐,亟欲选拔真才以为国用。袁崇焕即在策论中借题发挥,痛陈时弊,这时朝中已由东林党人主政,主考官阅卷,见袁崇焕立意不凡,颇见胆识,有意录取。数日后金榜悬出,“第三甲第四十名:袁崇焕,广西梧州府藤县籍,赐同进士出身”。(《明进士题名碑录》)袁崇焕终于考中进士,时年36岁。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