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十年连升十三级
袁崇焕文武兼备,以文士跃为边关大将,雄才大略世所罕有。他考上进士后初授福建邵武知县(正七品),两年后以文职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山海监军。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至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的十年间,袁崇焕因政绩、战功卓著,连升十三级,累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率军勤主保卫京师,崇祯帝又下旨各镇援兵统归袁崇焕指挥,加封太子太保,服、俸从一品。
辽东危急 请缨抗敌
袁崇焕中进士后,被派到工部观政几个月,便授任福建邵武县知县。他一到任上,就整顿吏治,勤于政事,断狱雪冤,清明如镜。他在邵武两年,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尽心为民,又兼他为人慷慨豪爽,和蔼可亲,民众乐与之亲近,又常替人题匾赋对,倡导和睦民风。因此洞察民情,治安大好,讼狱不兴,道不拾遗。有一次民居起火,他身着官袍朝服、朝靴,奋不顾身登屋顶参加灭火,更为百姓所爱戴,政声日隆。
袁崇焕素来喜武略,又有胆量,爱好读军事书籍,对曾在浙江、福建抗倭的当朝名将戚继光的《练兵纪要》、《纪效新篇》和率广西狼兵抗倭的瓦氏夫人的《岑氏兵法》大为赞赏,常与幕宾纵论兵家战守之事,闲暇时又找来辽关老兵谈论边塞军情,对边务相当熟悉,颇以边才自许,常对幕僚说:“如果让我去镇守辽东,敌寇必不敢如此猖獗。”
原来,东北女真族努尔哈赤因祖父、父亲被明辽东总兵滥杀,带领13位兄弟族人起兵反明,脱离明朝的控制,势力不断扩大,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明崇祯八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此后,明、后金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历史上称为“辽战”。辽战总的趋势为后金步步逼进,明军节节败退。明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而当时朝廷内部的党争也影响着辽东战局:一方是“东林党”;另一方在万历年间是“浙党”(浙、齐、楚、昆、宣等党联结形成),在天启、崇祯年间则是“阉党”及其余孽。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辽沈之战”和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广宁之战”,都失之于浙党和阉党。东林党始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被罢官的朝臣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主张“公天下以选举”,得到许多不满朝政的士大夫“闻风响应”,称为“东林党”。天启二年后,东林党人收拾辽东残局,延缓了后金占领全部辽东,颇有功劳。袁崇焕在22岁中举后,多次考进士下第,往返途中,阅历广博,深痛朝政败坏,遂倾向东林党,以关心国事、匡扶正义为己任。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后金军从水陆并进,迅速攻下沈阳、辽阳,援辽总兵官陈翼所(陈策)在沈阳浑河战死,辽东经略袁应泰城破自缢,明辽河以东大小70多座城堡相继失陷,朝野震惊。后金随即在辽阳修筑新城,迁都辽阳,称“新京”(东京)。
袁崇焕从邵武县署中读邸报得知消息,心中甚是忧虑。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