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抗金大将袁崇焕:河山赖有英雄气 长使风光物色新(三)

2009-07-29 11:4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袁崇焕由此受到朝廷嘉奖,升为兵备副使,再晋升右参政,并被列为预储(后备)巡抚。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袁崇焕因政绩卓著被召赴京师觐见。此时,后金军西渡辽河,力主固守抗敌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身无士卒,只好随之退守关内。广宁、义州失守,举国震动。朝廷以“失陷广宁罪”将熊廷弼、王贞化革职查勘,明军在辽东的军事防线全面崩溃,后金军势席卷辽东,威逼山海关。在京的袁崇焕即单骑出关考察形势,回京后禀报关外军事情况,并毅然请缨出关抗敌,提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得到御史侯恂等官员赏识,提请破格任用。二月,天启帝(明熹宗)准奏,擢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山海监军。不久,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袁崇焕感遇圣恩,立即向天启帝上书《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关,以图复辽大业。天启帝准奏,着袁崇焕依奏请施行。三月,袁崇焕离京赴任,进驻山海关。不久又出关移居中前所、前屯卫,安置边民,整饬边备,督促练兵。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初,袁崇焕受命前往蒙古喀喇沁诸部,收复自八里铺至宁远(今兴城市)200里的五城七十二堡失地。九月,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巡视关外,力主袁崇焕筑守宁远城,构建关宁防线方略。先由祖大寿营筑,但祖大寿臆测朝廷不能远守,工程疏薄缓慢。后由袁崇焕手订定规制:“高三丈二,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袁崇焕亲自督责,领四方军民合力营建宁远城垣,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施工,于次年9月,宁远城告成。

与此同时,袁崇焕提出并实行“关外守关,主守而后战”,“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且战且守,且筑且屯;守为正著,和为旁著;以实不以虚,以渐不以骤”等军事思想,三管并举,一面营筑城池,一面督率军民造械练兵,一面又垦荒屯田充足粮草,使边关转危为安,整个辽西形势稳定下来。

袁崇焕由此受到朝廷嘉奖,升为兵备副使,再晋升右参政,并被列为预储(后备)巡抚。十月,袁崇焕回京述职,此时闻父子鹏殁讯,报请抚院允准还乡奔丧,天启帝不允,下旨:“东事殷殷,宁前重地,袁崇焕不准守制,著照旧供职。”袁崇焕三上《乞给假疏》均被视事夺情驳回,于是重返宁远。十一月,孙承宗将蓟辽督师府从密云迁至宁远,宁远城即成为了关外重镇和辽东明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中心。

功高遭妒  罢职回籍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正月,后金为击破明军的钳制策略,出兵攻陷旅顺,摧毁旅顺城。又于三月将都城南迁沈阳,改名“盛京”,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后金的势力步步向南逼进,锋芒直指山海关。

辽东经略孙承宗即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戍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军事要塞,修缮城池,增兵驻守,形成以宁远城为中心。西至山海关200里,东至锦州200里的关宁锦防御体系。关外一时堰门息警,形势顿为改观。

正当恢复辽东的计划稳步进行,明朝政治却急遽恶化,东林党在与阉党的斗争中失败。这年八月,孙承宗因阉党攻击其“将拥兵清君侧”,而被革职。代替孙承宗经略辽东的是阉党权臣高第,随军赞画是阉党骨干田吉。高第与王在晋比,是更彻底的“弃辽派”,他极力反对孙承宗的治辽政策,认为“关外必不可守”,主张“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实际上是王在晋“抛弃关外”主张的重演。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